日志已更新,https://bangumi.tv/blog/352225【赛博病历簿】
浅析mygo、mujica现象,回答你我的“为什么” ——成也“共情”,败也“共情”、抽象与去原子化的可能性日志目的: “我很好奇”,我总是想知道“为什么会这样的现象”,但总是没人告诉我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所以这篇日志的目的是记录下我观察并分析各个现象背后的原因,以及拯救所有过去被go小鬼群伐的死不瞑目的自己。
该记录总结自2023年8月到2025年3月,观mygo、mujica和其社区时产生的各类思考。因为当我每次对某件事物感到不解,发表自己的一些看法的时候(了解精神分析的朋友都明白,“喜欢”在前,“原因”在后),总会有一些已有观点不同的人站出来跟我反驳,但总是不告诉我他们这样想背后的原因。这就令人感到十分生气,跟无缘无故挨打一样。
我给mygo的评价是1分,主要有两个原因:
1.靠乐队来拯救人生是不会成功的 ,乐队没有现实行动力
2.mygo!!!!!是反mygo的,如果看懂mygo了的话就请抛弃mygo 1很好理解,因为生活被压抑而寻找宣泄方式,选择“玩音乐组乐队”的方式,玩玩还行,但入脑了要靠乐队改变现实是不可能的,问题的根源在于
是什么压抑了你,而不是靠选择避而不谈的方式来拯救自己的人生,那样只是掩耳盗铃
2 “mygo!!!!!最后是反mygo的”,其中“mygo!!!!!”指的是乐队,“mygo”指的是番剧。
mygo前中期的剧情被丰川祥子和其它人的约定“组一辈子乐队”,这一条线索深深影响着,丰川祥子以及乐队其它人被她的“理想乐队”所号召。前中期的剧情与“现代原子人的精神本就是过度内耗的”有几分相似,具体表现为会为了“找寻到真实的彼此”而一直犹豫,甚至作出作用相反的操作,如“为什么要演奏春日影”、“我什么都愿意做”。一直互相伤害又伤害自己,不会去坚持面对那些真正想要的东西,为何无法忍受找不到“真实的彼此”?这种恐惧对你们究竟意味着什么?是不是过于在意来自他人的“认同感”了。
而后期,灯通过一直坚持组乐队想法,终于看破了丰川祥子遗留下来的“理想乐队”幻象,得出“一辈子很长,但一分一秒积攒起来就是一辈子”的答案。而mygo前中期的原子化内耗,则正是最后灯所极力拒绝的,所以在这层意义上“mygo!!!!!最后是反mygo的”。
我甚至觉得mygo!!!!!这个乐队里,目前只有灯悟出了这一点,所以也为mujica第八、九话的剧情埋下了伏笔
现象1:犬儒的义正言辞反驳“丰川祥子万亿家产都不要了,也要活出自己,简直是吾辈楷模”
“先看清你要面对什么样创伤痛苦坚硬无比的现实吧”
“mygo所展现的情感效果当然是过度内耗的,所以mygo有无比的人文关怀” 我确实也觉得人文关怀是有用的,但我始终认为,“应该去做什么”比“人文关怀”更重要,创伤痛苦坚硬无比的现实,并不能成为我一股脑钻入人文关怀的怀抱之中的理由。
这类犬儒式的观众声称mygo体现了“极致的人文关怀”,揭示了现代人“真实的精神内耗状态”,但却拒绝进一步追问导致这种内耗的现实原因是什么。他们高度赞扬祥子的“勇气”,但却忽视了祥子这种所谓勇气本质上是对现实的逃避(躲进“理想乐队”这个幻象),在他们眼里“认清现实=接受现实”,而非“认清现实=积极行动”。他们总是说:“世界本就如此”,以此来证明自己的被动状态是理性的、明智的,理性的铠甲将他们自身的恐惧和懦弱隐藏了起来,所以这群家伙被我称为犬儒也不为过。
这种态度不仅无助于“拯救人生”、改变现实条件,还会加剧原子化,因为共情只不过是每个原子化个体在各自小世界中自我陶醉的方式,而无法建立真正意义上的集体行动或社会联结。
下一个问题是,为什么看mygo的有那么多犬儒呢?为什么mygo会把这么多的犬儒聚到一块呢?
我认为的答案是 因为丰川祥子。
现象2:丰川祥子与骆驼祥子“丰川祥子简直就是现代骆驼祥子,非常契合当代年轻国人的感受,为了生活而努力活着” 这个太难绷了,如果mujica没开播,我也会认为这是21世纪我听见过的最好笑的笑话,老舍都要被这些家伙气死的感觉。
笑点解析:“活出自我”、“努力活着”是为了 组乐队 !
骆驼祥子的处境是一种迫不得已、由贫困与当时社会结构所逼迫出来的挣扎。他为了生存而拉车,不拉车就会饿死,因此他面临的困境是物质生存危机,而非什么“精神内耗”。
再说,每个人都在和外部现实世界冲突着,包括骆驼祥子和丰川祥子,但是,骆驼祥子可没工夫像丰川祥子那样去处理什么精神内耗。
骆驼祥子需要面对的是一个饥不择食,寒不择衣,慌不择路,贫不择妻的生活,凭什么要为照顾你们这些“精神内耗”的家伙而买单。
丰川祥子所经历的矛盾和痛苦,根本不是什么生存危机,而是典型的小资产阶级精神困境。她的“理想乐队”不过是一个幻象——一个远离现实、充满幻想成分的愿景。她的挣扎并非来自于生存压迫,而是来自于一种自恋式的追求和幻想破灭后的自我怜悯。这类观众移情于丰川祥子,幻想她与自己不同,是一个实力强悍、不屈不挠的形象,一定可以完成属于她的梦想。
在这里,骆驼祥子承受的是“被迫的、真实的、无奈的”现实压迫。
丰川祥子则承受的是“自我建构的、幻想的、内心制造的”虚假压迫。 这确实符合国内部分原子人的心境,不愿意放弃实际上不可能达成的幻想,就只能靠想象自己与祥子一起“组乐队”、共情其“内心挣扎”,以此来达到一种代偿性的满足感。这其实反映了一个更加严重的问题:简中互联网的原子化个体越来越依赖“共情”来维持自我认同。
现象3:组乐队很棒,我很感动“我很喜欢她们五人在舞台上寻找到彼此的感觉,每当我看第十集时我都会看哭”
“看得眼眶湿湿的,看完不掉小珍珠的是这个” 实际上,这跟前面讲的一样,我不否认人文关怀,我只是觉得“应该去做什么”比“人文关怀”更重要,到底什么才是待解决的根本问题?
如果不解决这根本问题的话,那这些人文关怀也只不过是起到了麻醉剂的功能,可问题是“麻醉剂是一直有的吗”“麻醉剂能稳定地提供给所有人吗”,不去思考如何解决根本问题而倒戈过来成为守护麻醉剂的瘾君子,啊,什么情况。
所以,“应该去做什么”比“人文关怀”更重要
实际上我有一个更好的剧本想法
“你的眼泪正在压制你的喜悦” 设想一下,如果丰川祥子并非真心想组建什么“理想乐队”,而是出于一种自我防御的心理去刻意营造出一个“虚假的理想乐队”(即“伪物”),试图以虚假的情感来回应“为什么要演奏春日影!”。然而,她本以为只是单纯利用别人,却在过程中意外地勾引出了mygo!!!!!等人的“真实情感”。
当她发现,自己一直以来只是在逃避自己的真实时,她的心理防线崩溃了。——换句话说,当祥子被她亲手制造的“伪物”所激发的“真实情感”击溃时,她的泪水才是真正触动观众的。
这里实际上参考的是樱之刻第一章《贼鹊》的故事架构 我觉得这是一个在剧本上更明智的想法,那跟后来的mujica有没有关联?
tmd,这不就是mujica与mygo的结构吗?这不就是第七话、第十话的作用吗
“伪物”是指mujica,勾引出的是mygo!!!!!等人的“真实情感”,最后“伪物”(mujica)变为“真物”,所以mujica一定会复活。
那么问题来了,mujica第七集在国内为什么会出现差评如潮的现象?
我认为直接原因是国内社区舆论本身的偏向。通过前面的现象我们能观察出,“共情”是国内mygo观众理解作品时的首要方式。前面也强调过穿越幻想是痛苦且反常识的,很难让人直接理解和接受。
具体而言,mujica的
情节安排是过于紧凑了,每一集的信息量极为庞大,几乎不给观众留下喘息的空间。
而且得益于mygo、mujica的特殊演出方式,人物的内心世界并非通过常规的内心独白表达,而是依靠镜头语言、人物的表情动作和微妙的神态去侧面传达人物的情绪与变化。
以gbc的仁菜为例,即使她明显处于生气状态,制作组也会通过用明显的黑影辅助传达其内心活动,而非mygo那样啥都没有,就算有,也没有仁菜那样直白。
这样的表达手法本身非常高级且富有艺术性,但却带来了严重的问题:它过于依赖观众的主动解读能力与心理投射空间。在信息量相当大的情况下,人物塑造如果只靠调用镜头、动作、神态来旁推侧击,这是非常危险的一件事,很容易造成混乱,这直接导致的就是观众很难“共情”,无法理解。
而国内mygo观众群体的最大特征便是过于依赖共情。所以mujica的制作,只用13集并不是一个明智之举。这也就导致了后来的国人推特炎上。
现象4:国人炎上推特mujica“柿本広大甲级战犯”
“十五年未有之巨型畜牲”
“想吃原子弹了”
“哭你码笔” 柿本広大这波操作是挺好笑的,为了让我们更好的理解这场闹剧,我们来整理一下双方条件吧
mujica:
1.本质是邦多利整个赚钱企划的一部分
2.核心主题为“穿越幻想”,但穿越幻想是痛苦且反常识的
3.剧情紧凑,信息量多,人物塑造继承mygo高度依赖镜头、动作、神态,而缺少直观的内心描写或旁白
4.为了弥补3的过度依赖与匮乏,第四集引入了睦的“精神世界”作为人物动机的呈现方式。缺点是,“精神分裂”在国内是反常识且被简单地理解为“精神病”的,不利于观众共情
国内观众:
1.欣赏作品极度依赖“共情”
2.对故事情节的容忍度有限,一旦无法快速理解角色的心理变化,便容易感到困惑甚至愤怒。
柿本広大在他幻想的道路上一路风驰电掣,结果与现实里国内观众严重脱节,同时也没有达到国内观众希望达到的预期,所以mujica会崩盘。
前面我们也提到过,mygo所凝聚起来的这部分原子人,他们缺乏生命烈度,又依赖于“共情”,同时由于此前社区本身已经积攒了许久的戾气,因此当这种失控的情绪溢出到推特这样的国际平台上时,自然就爆发出了这种毫无节制的“炎上”行为,暴露出这一社群内的深层病理状态——依赖共情、易于情绪化、过度原子化,并且容易滑向极端的民族主义心态,似乎要把墙外的人全都一个不留地逐出世界
在这里我也想对mygo、mujica的剧本逻辑提出一些看法。mygo、mujica常有的“爆”,这类情节是来源于故事的构建逻辑:为了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开头必须迅速提升到高潮,但此时没有时间去解释背景或者铺垫。因此,开头的高潮往往留下了许多谜团,成为观众不断想要解开的伏线。(例如mygo关于丰川祥子背景信息的断章)
然而,许多经典作品往往会将这些开头的悬念,在故事的高潮部分回收。原因很简单,开头的高潮其实就是故事的根本设定,通过给开头加上更多的悬念,让高潮部分更加引人入胜,这样更能带给观众愉悦的兴奋感。
那么,什么样的作品能被绝大多数的人认定为“好作品”? 有观点认为,关键在于作品是否能实现自己定位下的核心目标,满足对应受众的情感需求。举例来说,日常番理应带来治愈感受,搞笑番就应该带给观众欢乐。如果创作者明确了自己的创作目的,并能精准回应受众的预期,那么就可以算是一部成功的作品。而剧情向的作品做到这一点会相对更难,因为观众并没有明确的预期,所以比较容易两极分化。
回到mygo的案例上,它前期留下大量悬念与谜团,比如丰川祥子背后隐藏的信息,始终处于断章状态,而mujica中才稍作补全。这样的叙事策略确实能吸引观众关注,产生强烈的追剧动力,但同时也会带来风险:一旦观众期待落空,或者无法理解设计的初衷与铺垫,情绪便会剧烈波动,产生剧烈的反噬。
现象5:“糟糕的live演出”“我认为是CN看了太多少女哭哭了,过于完全理解“哭唱/走调”是想表达什么情感,反而让人没有新鲜感和期待感。”
“在第七集LIVE这么关键的场合搞这套过于烂俗。一首好歌本就能包含无限情感,好好把歌唱好,把情感融入歌词的咬字中表达出来不更雅吗?”
“我只能严重怀疑鬼佬的文化教育水平,这种基本层面的东西竟然还要拿出来汴京” 我们来谈论一下第七集的问题吧,重点是在于这个“糟糕的live演出”,我认为这场演出是一个大胆的设计,像“好歌好词好唱+角色互动+流畅镜头”这几层也只是起到了锦上添花、润滑剂一样的作用,并没有打破传统观念的“哭”引发的质变更动人心魄,所以mujica第七集它在情感表达上试图突破传统的“歌唱一定要流畅动听”的观念。
ep7如果想要把人物最真实的想法传达出去,那么可以用刻意的拙劣去演出,即“我不知道该怎么做,但我还是想把我的想法传给你”这种不知所措,但又砥砺前行的矛盾状态。所以在这场live的各种演出都是“糟糕的”,是充满设计意味的。第七集live的糟糕正凸显了人物情感的真实和迫切,所以,我认为这个“拙劣的演出”是明智的,是能进一步激发情感的。
然而,上述引用的批评意见恰好暴露了一种典型的观众心理:
1.“我早已看穿了制作组的设计意图,因此它不好”。
这种看法背后隐藏着种居高临下的优越感,即“我知道你要干什么,所以你不够好”。他们把对作品的欣赏降格为一种智力博弈,而非情感或艺术体验的过程。
2.与动画的对抗心理
因为社区的戾气已经很大,这类观众在观看过程中,始终无法摆脱一种“我要挑刺”的心态,始终在寻找破绽。正因为如此,他们一旦无法理解某个情节,就会立即宣称这是“失败”,但这种“失败”仅仅源于他们不愿接受作品带来的情感冲击,而是执着于“我早就知道了”的无谓优越感。
真正欣赏文艺作品需要的恰恰是一种“作者悬置”的状态,即我们暂时忘掉“这背后有个作者”,放弃“我能预见一切创作痕迹”的优越感,而沉浸到故事提供的体验中去。如果我们每时每刻都想着“背后有一个作者,他在操纵这一切”,那么任何故事都不过是另一个故事的翻版,每个作品都将变得索然无味。
当然,“作者悬置”本身就应该是作品努力营造的一种状态,mujica第七集由于时间紧任务重,作为承上启下的剧情又很关键,所以无可奈何地暴露出了非常明显的设计痕迹,第九集也是同样,导致观众很难继续维持这种状态。
现象6:mujica与mygo正义切割“神圣分离者,启动!”
“我给mygo打10分,但给mujica打一分”
“因为MyGO是MyGO,Mujica是Mujica。续作的标题不是MyGO2,也并非所有前作的评价都要受续作影响”
“可以切割是因为五个人一起迷路的故事已经讲完了,祥子部分也未必是从一开始就被设计成后来那模样。” 实际上槽点挺大的,首先问题是,mygo是断章,而从头贯穿到尾的丰川祥子,她行为的背后原因究竟是什么mygo并没有完全解答
mujica阐明了部分,又只花了一点篇幅就把祥子从mygo里歇斯底里变回了精神正常的模样。这就显得mygo很闹麻,灯等人拉扯了丰川祥子整整一季,也不如让丰川祥子五分钟回归家族,阶级回升精神状态恢复的快。就算如果mujica人物塑造的细节变多,丰川祥子因阶级跌落而变得反复无常的事实也并不会改变,这同样影响着mygo里祥子的角色属性。
编剧的更替给“祥子设计”问题保留了幻想的余地,继续幻想“她是一个实力强悍、不屈不挠的形象,一定可以完成属于她的梦想”,这确实有点难攻破,理性的铠甲隐藏着自我防御的一面。为什么一定要维持这个幻想,是因为无法面对自己的无能感吗?
我会称这类“正义切割”的家伙为“四不像”,既没有玩懂mygo!!!!!理念,又没有理解mujica的剧情设计目的,为了维持优越感,装出自己很懂的样子写出万字解析,容不下一点别人不同的意见,然而实际上是由于共情才理解,一旦共情不了了,信息量过大就原形毕露。自恋的家伙。
根据我的长期观察,我来告诉你,怎么做才能做出一部让这群人狂欢、共振的作品:
1、有一个类似丰川祥子那样的自恋小资人设女主角,但实际上背后有巨大资产背景。
2、角色不要尝试真的突破自己的幻想,只需要一直沉浸在“组乐队”这个幻象中,然后在关键时刻继续陷入自我内耗或情绪爆发(美少女扯头皮)
3、结局么最好改为女主角郁郁不得志,只能盯着冰冷的资产懊恼,或者,都和地一直bang下去,哪怕是“伪物”“侨情”也要一直bang下去,要触碰到“终极幻想”了就立马陷入精神内耗、美少女扯头皮。
4、主题也还是后现代组乐队,且不戳到国内的社会常识。
5、是国外做出来的动画,二创抽象整活需要自发且丰富,那样能让这群人与自己的享乐拉开距离
只要完成以上五点就能再次复活mygo、mujica现象,就可以让这群二刺猿造神了,引爆简中互联网,吸引同一批原子化个体疯狂共情、自我陶醉。
但是,我还是想说“应该去做什么”比“人文关怀”更重要,不要一直沉溺于幻想当中混日子,自我麻醉又成瘾君子。
我的幻想是什么?根据我现实里朋友的分析,我的幻想是妄图说服所有犬儒主义者。由于情况特殊,最近逛论坛逛的时间也比较长,是时候学习点新技能了。
现象7:美味的软糯小祥“祥黑和祥白都闹麻了,懂不懂这个角色真正的魅力啊”
“现在看mujica的动力只有祥子的吃瘪脸和炫音的唐”
“小祥就是要自私,嘴硬,满脑子只有自己才对味。她前期有多自私,后期被现实狠狠抽脸的时候就有多绝望,幡然醒悟的时候就有多懊悔,这种落差才是真正美味的东西啊” 这个就是典型的倒错现象。简但来说就是,手段变成了目的。
一般观众欣赏剧作角色经历痛苦,是因为痛苦是通往最后成功或自我成长的必要过程,观众真正期盼的是角色最终的蜕变和幸福。而这里却恰恰相反,一些观众已经不在乎祥子最后会不会真正“蜕变”或“成功”,他们真正享受的东西变成了祥子“受苦”的过程本身。这意味着,“痛苦”不再是达成目标的手段,而变成了观众追逐的目的本身。
这是不是很像“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论断?
这类观众则可能在现实中无法直视自己的无力感,将自己投射到祥子身上,期待她失败,通过角色的受挫来获得一种病态的快感与安慰:“不是只有我在受苦,祥子也在受苦”。因为一旦祥子真的改变,他们所投射的对象就会崩溃,使他们必须面对现实。
这个现象可以有多重解读:
1.道德情绪的置换。早在mygo时期不少观众对祥子角色本身怀有负面评价:认为她自尊心过强、待人刻薄,在剧情中伤害了其他喜欢的角色。因此在她遭遇挫折时,会产生报复般的快感,于是观众享受她吃苦头的过程。这其实是一种防御性投射:观众将自己对强势人物的怨气投射到祥子身上,再通过看她吃瘪来舒缓内心的不满。
2.身份认同与补偿心理。祥子虽然出身优渥,但在痛苦面前变得脆弱、无助,拉近了与普通观众的距离。一些在现实中受过挫的粉丝,反而会因为祥子的境遇而产生奇特的亲近感:她的失败让他们感觉“并非只有我过得不好”,甚至隐约产生一种心理补偿的快感——看到剧中人比自己更惨,自己的失意似乎也变得可以承受。对于习惯平淡生活的观众而言,祥子的“崩坏”提供了一种安全又过瘾的情感过载体验——反正受苦的不是自己,尽可以大呼过瘾地感受悲剧张力,而不必承担真实代价。
不过就社区这个魔怔的情况来看,“身份认同与补偿心理”应该占据这些人的大多数。因为敢正面批评祥子的早在mygo时期就被群攻的差不多了,只占据少数。
痛苦不应只是快感的燃料,更应成为理解他人、联系自我的契机。
现象8:社区成为情感发泄战场“终于,你XX平台也变成了情绪的发泄场” 有趣的现象是,那些在mujica开播前、甚至刚开播三集就迫不及待地打出9分、10分的观众,这难道就不算情绪化吗?看见心仪的作品因舆论而爆炸之后,才说“不要情绪化”,高举“道德”大旗,但明明是自己在搞双重标准,一旦风向对自己不利,便迅速将反对者扣上“情绪化”的帽子,着实令人难以接受。
实际上我也很好奇,开始于共情,结束于无法共情。这样做真的很容易被舆论控制,被蛊惑着搬起石头砸自己脚也不知道,没想到最后被流量恰满的家伙卸磨杀驴。
为何无法忍受自己作出选择?这种恐惧对你们意味着什么?想要从他人那里获得更多的认同感吗,没有他人的认可就感到不安吗。
你们有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不安正沦为这些幕后操控者用来变现流量的工具。
这样的“情感发泄”,让每个人都陷入更深的孤立和内耗之中,难以形成共识或团结。
现象9:“亲友平台”抢夺垄断话语权“观mujica滑坡事件有感,如果重建熟人互联网能否避免类似的事件再次发生?”
“建立一个由亲友组成的平台,在发表观后考虑到‘我的伴侣如果看到这条会怎么想?’‘我父母看到了会怎么想?’‘我同事如果看到了会怎么想?’”
“想要一个能够把低俗人驱逐出去的舆论环境”
“靠实名制改变舆论环境” 这类想法表面上看似理性而温和,实际上却是打着“文明”和“道德”的旗号,试图在舆论场中建立话语权的垄断。
最近也有很火的“小明剑魔”的梗,那真的是低俗吗?我只看到一个精神临近崩溃的剑魔。低俗与否也要看具体的语境,如果是脏话就一棒子锤死,那样只不过是道德绑架。
在mygo和mujica的争论初期,不少mygo粉丝曾毫不犹豫地利用网络暴力、恶意刷分、攻击和封杀持反对意见的人,当时b站上甚至还发生了低分开盒行为。但当mujica受到舆论猛烈反击时,这批人又突然转变为道德卫士,呼吁建立所谓的“亲友社区”,期望通过实名制、熟人监督等方式来净化舆论环境。
这种行为背后体现出的是一种典型的双重标准:
1.当“舆论导向”对他们有利时,他们纵容、甚至助长非理性的情绪宣泄。
2.当舆论反过来损害到他们喜欢的作品时,他们便迅速拿出“文明”“道德”“实名制”等手段,试图将反对的声音压制在道德的铁拳之下。
这种“双标”体现了他们本质上的虚伪性。他们无法直面自己内心的冲突,无法承认自己也曾主动参与了舆论的极端化,宁愿掩盖矛盾,选择表面和谐的虚假繁荣,目的只有一个:保护mygo、mujica的评分和口碑。你这么在意这个评分系统和口碑干嘛呀?它会...
搬起石头造神的是自己,搬起石头砸神的也是自己,到底是谁在操控舆论,狠狠地吃的流量,这些现象背后的获益者到底是谁?
实际上,组建实名制平台的案例历史当中也有很多。韩国早年Naver实名制就是前车之鉴,现实表明,实名制对言论质量的提升有限,反而可能加剧举报文化和自我审查。用户认为被迫看到极端言论是因匿名,但算法推荐机制、平台流量导向才是主因。实名制无法解决平台逐利本质。
可以看出mygo的粉丝群体们一直抱有些不切实际的空想,一边想着实名制亲友平台,一边想着乐队拯救人生。
以道德之名打压异见、以文明之名掩盖自我利益的行为,终将把社区推向更极端的割裂与对抗之中。
现象10:为守护社区环境的理中客出现“极端go批”“go批”“go黑”“极端go黑” 在看懂了现象9实际上为“go批树立道德旗帜,抢夺话语权”之后,这现象10也就是明显的“go黑树立道德旗帜,抢夺话语权”。当然,我不认可这种幽默分类方式。
在MyGO和Mujica引发的争议中,有一些人试图以“理中客”的姿态,在舆论场中建立起一种看似冷静、客观、平和的道德规范。似乎只要屏蔽掉这些所谓“极端”的人,社区就能恢复和谐、理性。但是这种分类本身也是一种“道德绑架”,一种用文明的话术来排除异己的手段。
他们的诉求停留在如何“屏蔽掉”那些极端声音上,而并未追问这些声音为何会产生、为何会扩散?
因为以前的mygo粉丝到处引流,在动画、电竞、政治等等各个领域都会去刷mygo的梗,如“春日影”“还在go”等等。这类mygo粉丝在那时期垄断了话语权,有的甚至会举着“群众喜爱”的大旗肆意打压异端,这类现象早已引发社区的不满,积怨已久。
如果说,我们所有人,“极端go批”“go批”“go黑”“极端go黑”也好,我们想要的都是一个美好的未来生活。
1.极端go批和go批们想通过乐队来拯救人生;
2.go黑想要保持一个良好的社区环境;
3.极端go黑则指出靠1这样的乐队拯救人生是行不通的。
“理中客”将自己纳入go黑的队列,实际上他们的行为和“极端go批”如出一辙:
1.他们都陷入了原子化的圈层中。
2.他们都迷失于网络情绪与幻象构建的虚拟世界里。
3.他们都过度在意社区氛围、评分、口碑这些表面现象,而忽视了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这样混乱的舆论场。
很明显,在这里忽然冒出来的理中客跟精神错乱了一样,用“道德”和“文明”做遮羞布,掩盖自己的利益诉求。
因此,这种试图打造“干净社区”的做法,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使社区进一步原子化、分裂,甚至更加混乱。
所以,我们需要批判的是这种虚伪的“理性”,而不是简单地贴标签或制造“文明”的假象。真正需要的,是思考“社区如何才能摆脱原子化”,而非用道德绑架的手段来排斥异见,让舆论场变成只有一种声音的地方。
现象11:真正意识到问题的人不会做文艺批评“孩子,这强烈地证明了搞二次元批评屁用没有”
“文艺批评再nb也不过是法兰克福学派”
“我见过的二次元文艺批评很多,只是吐槽,也只是服务于这些乐子人、日子人的批评” 当我2023年mygo开播时就在想,为什么这么一部在我看上去自我矛盾的番,为什么它的评分那么高呢,为什么没有那些大up向为这些现象提出批评、质疑呢?
还有一些同我一样尝试使用精神分析来分析mygo、mujica的家伙,为什么他们并没有向其提出批评、有的还甚至公然宣扬“美味的软糯小祥”这样的倒错,违背精神分析伦理和mygo同流合污呢?
这揭示了一个令人尴尬的事实:真正意识到问题并有意图做出行动的人,往往不会选择把时间花费在文艺批评上。
为什么会这样呢?实际上,文艺批评本身并非无效,而是在当下简中互联网的环境下,文艺批评的作用已经被严重削弱。一方面,网络平台倾向于快速消费的短平快娱乐模式,导致真正严肃、深刻的批评变成了小众的自嗨,甚至变成了一种“日子人”之间相互取乐的游戏。另一方面,真正看到问题的人清楚地意识到:仅凭二次元批评无法真正触及到造成原子化的现实原因,过多地投入其中只会陷入“自我感动”和“理论自嗨”之中。
我问我线下身边的一些朋友们,他们为什么不会去看mygo,但却会玩些mygo的梗呢?他们给我的答案也是一样的:“搞摇滚根本没有行动力”、“批判不如搞抽象”
这也很好理解,“反移情”被认为是低效的,因为它直接反对主流观众的情感共鸣,会引发强烈的情绪反弹和对抗;而“抽象”则能巧妙地绕过这种情绪对抗,让共情者们在无法明确对抗的情境下失去目标,从而使严肃的批评失去着力点。
现象12:和解“毫无根据的人格转变,令人失望”
“什么时候二创减少了,把mygo的社区属性解体了,mygo才会掉下去”
“不应该攻击犬儒,相反,我们应该试着同他们一起乐呵” 事实上,在我这两个月高强度论战中,发现要正确对待这类文艺作品,仅仅强调‘坚持欲望,穿越幻想’是不够的,更应意识到幻想无法被穷尽,它总是不断变形、延续。
我们要做的并非是保持表面的和谐,而是要理解这种犬儒心态形成的根本原因——对自身欲望的逃避,以及对幻想的过度依赖。
“那些认为自己没有被骗的人,受骗了”,穿越幻想所遇见的是欲望的固有驱力,欲望告诉你要去接着欲望,所以幻想背后还是“幻想”,但是前面一个幻想和后面一个幻想是不一样的。
前一个幻想:使得欲望看起来具有天经地义的效果。
例:“只要她的身材够好,我就爽”、“这乐队组的只要够释放,猛敲猛砸,我就爽”
后一个幻想:告诉你如何去欲望着欲望本身,让人意识到,真正的欲望不是满足一个表面的对象,而是欲望本身的持续运作。
例:“女体崇拜被打破后,人开始学会如何像自己被爱那样去爱他人”、“一辈子很长,但我们一起一分一秒累积起来就是一辈子”
同时,“认同征兆”这个转变是很难察觉把握的。mygo的灯做的很好是因为它成功地把这个转变和live联系在了一起,而mujica第七集、gbc告白那样采用“文戏”来试图正面描写和解转变,事实证明效果不尽人意。
第十集的live也算成功,但喵梦开头的一段live对话估计绘旅人一头雾水:
“我做了一个梦”“无论我怎么去爱”“都无法彻底爱上”“都无法得到爱”。
这段台词让人联想到加缪的戏剧《卡利古拉》:
“我若摘下了月亮,满足这爱欲,想来结果会有些许不同吧。但我这渴望之心又该到何处才能得到治愈”
“‘不可能的就是不可能’这对我来说才是不可能!我要向着世界的尽头,压上自己的全部去探求它!”
“我伸出双手,如今也索求着,可你却出现在了我的对面,无论何时你都站在我的正对面”。
“组一辈子乐队”就像卡利古拉所追求的月亮一样,是美丽的,是疯狂的,也是不可能的。充满疯狂的月亮并非是唯一能拯救世界的东西,因为人们是用他们手上的钱与周围人的友谊生活下去的。

上述例子的失败表明,对移情的任何正面突破都会宣告失败,应当寻找更明智的反移情策略,比如说:搞抽象。但一个要走现实风格的少女乐队该怎么搞抽象呢hhh,所以导演在mujica无意识间加了睦的精神空间,但很明显,效果很差,这也应证了“正面突破都会宣告失败”的论断。所以,mujica这个商业企划可能自一开始就会是失败的,又要走现实风格,又要走抽象,这不把人逼疯吗)
为什么说mygo、mujica是“颠覆传统”的少女乐队呢? 可能别的番剧都挺正常,要么就天天在幻想的水泥板上来回翻滚;要么早就看穿了幻想并做到坚持欲望;而mygo、mujica要挑战的是一个由精神内耗转向不断坚持自身欲望,并穿越一阶幻想达成和解的过程。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mygo那么受追捧,而mujica被喷的那么惨的深层次原因。但mygo你要是真搞明白了,那mygo实际上是自反性的;mujica导演脑子也有问题,非要做成13集对偶?这么艰难痛苦的戏剧,如果想让观众明白,整成36集都不一定能实现,选材的基调就注定了它在商业上的失败。
何为我们所应该追求的乐队? 如果说,少女乐队是mygo那样的“我们迷失,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做,但最后终于找到真实的彼此,真是太好了”
我更喜欢太空丹迪那样的“我早就知道了该怎么做,在这条道路上遇到志同道合的人,看见对方会心一笑地说:‘呦,风景不错’”。
前者的视角无法真正跨越幻想,只是不断重复在“共情→挣扎→内耗→共情”的循环中自我麻痹,直到某个偶然瞬间才意识到“一辈子由每一分一秒构成”。而后者则从一开始就坦然地接受自身的欲望,展现出对现实与他人真正开放的态度。
“玩抽象”本质上就是后者的实践方式,它在幽默中解构了过于严肃的移情,将原本焦虑的情绪释放出来,使人更容易接受现实的不确定性。
写在最后: 困扰了我20多个月的mygo、mujica现象终于算是被解明了很多,牺牲了很多,收获了也很多,
我要使用时间回溯法力来拯救过去被群伐的自己。
我只读过简单的西方哲学史和一点拉康精神分析,只是正常思考,发表一下我的看法,都可能会被上面提到的犬儒们喷是什么哲批,我都感觉我会动脑子去思考这些事挺小丑的。不过,这些阴云将在这本【赛博病历簿】的澄清下散去,让过去的我死的明明白白。
文艺作品本身并不能解决任何现实问题,它们的作用更多在于提供一个路标,或告诉我们某条道路是值得尝试的,或指出某条路行不通,甚至可能只是指出了“这里存在一条道路”。
mygo与mujica现象所暴露出来的核心问题在于:很多观众宁愿沉浸在作品制造的虚假共情、原子化幻想中麻痹自己,也不愿真正地去面对造成自身困境的现实问题。而真正看清了这点的人,往往不会一直停留在文艺批评或二次元的讨论中,他们早已在现实中开始行动。
真正的成长并非只靠文艺作品的启发,而是在看清这些作品背后的真实逻辑后,勇于踏出一步,去直面那些现实中真实存在的困难与挑战。因此,真正的和解不是共情式的相互安慰,而是理解、接受、并勇敢踏上通往现实的道路。
路标已经立在那里,剩下的,终究还是要靠我们自己走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