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起这样一个标题,是因为不想在标题里直接剧透,如果说这个标题与《猫物语》的故事有什么关系,当然是来自于猫物语白的 op 啦。
我太喜欢羽川翼和垃圾君的故事了,因此想在这里聊聊自己的感受,文中的很多想法应该都只是我的一面之词,也没有仔细认真地参考过动画或者原作。但不论如何,这些想法源自于我对《猫物语》这部作品的兴趣,所以还是想分享出来的。
我们先来看一个具有普遍性的故事模板(应该比较有普遍性吧):
有 A 与 B 两个人,他们的关系可以是朋友,也可以是恋人,或者是像羽川翼与垃圾君这种关系。
A 在 B 的心目中很优秀,完美。
但 A 具有压力,烦恼,也需要向他人传达,排解这种情绪。
某天,A 以一个 黑化版 A 的形象来向 B 传达这种情绪。
B 喜欢 A,但不喜欢黑化版的 A,难以对黑化版的 A 产生共情,无法提供任何帮助。
就这样,A 的求救失败,B 与 A 的关系也产生裂痕甚至走向终结。
这个模板是我照着《猫物语黑》打出来的,因此也可能并不具有普遍性。不过,仅仅用这个模板是没法写出一个好故事的。
“黑化” 这个词在当今的语言环境下具有很强烈的幽默性质,有不少平白无故 “黑化” 的角色为大家所津津乐道,但羽川翼完全不位于其中。物语里写清楚了“为什么羽川翼会黑化”,其成因与羽川翼的内心世界紧密相关,成为了塑造形象的关键。
另一个关键点在于 “为什么 B 无法给予 A 那种母性的爱,没法既爱 A 也爱 A 的黑暗面”,诚然人们很难给予他人如母亲一般的无条件包容的爱,但假如 B 只是冷漠强硬地放弃 A,观众的同理心当然会偏向 A,套用一下物语里的逻辑,就是 “A 作为受害者的一面会被不断放大,凸显出 B 作为加害者的一面”,这样大家自然就无法喜欢 B 了,(若 B = 阿良良木君,那么)“烂好人” 阿良良木君的形象就自然瓦解了。
《猫物语黑》里以垃圾君为主视角,呈现出垃圾君“挣扎反复”的内心变化,的确能够体会到垃圾君的这份痛苦和遗憾:主动地放弃爱,却不是心里真的想要放弃,只是“能力与技术上的不足”。
《猫物语》的故事很巧妙,作者本人就是位于故事之外的另一位夏威夷衬衫大叔,在羽川翼与垃圾君之间维系着受害者与加害者的平衡。《猫物语》的故事同样很温柔,让读者既喜欢羽川翼,又不会讨厌阿良良木历,只是对这段被斩断的关系感到可惜。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我们知道羽川翼和垃圾君都是好人,两人的恋爱故事为什么还要以悲剧告终,难道只是作者的大手吗?
因为两人的关系中存在着一个症结:羽川翼欣赏垃圾君能够正视自身软弱的这份人性,而垃圾君却倾慕羽川翼的坚强。当然,羽川翼的坚强来自于她对自身痛苦与不幸的无视与割舍,而作为吸血鬼的垃圾君在春假得到了来自于羽川莫大的包容与帮助,才不再因内心的脆弱而逃避,进而鼓起了重返人类的勇气。
为什么是症结?因为他们各自面临困境,而这份困境不能仅仅通过对彼此的依赖来消除。与其说两人性格互补,不如说两人的困境互补。羽川翼真正需要的是直面内心的脆弱,找寻完整的自我,而垃圾君真正需要的是一份源自于自身的强大,不再依赖羽川翼,不再依赖吸血鬼的力量,不再依赖忍野扇……人们只能自己救自己,也终究是自己拯救了自己。
《猫物语黑》则是一部解开症结的故事:羽川“黑化”,向垃圾君展露真实的自己;垃圾君理清自己“过于倾慕,过于期待”的恋爱情感,将其压抑、转化为“愿为羽川而死”决断。春假时还在互帮互助的两人,在黄金周时却走上了决斗场,但与春假时一致的是:两人依然站在平等的位置上。这场“决斗”没有胜负,也没有生死,只是两人恋爱故事的结束,也是各自成长故事的开始。所以《猫黑》真的是悲剧吗?或许正如垃圾君结尾的那段装模作样的独白——“我才没爱上羽川,就当作这样吧,这才是幸福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