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李洱老师在上个世纪写过一本小说,泾渭分明地把叙事分成了两个部分,即第二人称视角和第三人称的复述,于是大家对于主角形象的解读争夺权开始了无比惨烈的对抗。而第一人称的主角本人,其实是失语的,我们偶尔甚至会怀疑他是否真实存在。
无独有偶,日本某小众ADV厂(现在可能不纯算是日本的了)出道的那部作品,也把叙事用同样的方法切割,同样是对于人物行为解读权的惨烈争夺。所以推子的底色,如果把娱乐界看作某种程度的黑帮的话,其实很有neo noir的气质,包括但不限于角色的各种暴力逻辑,以及主线颇俄狄浦斯的味道。
推子面临的困境其实是二十一世纪普遍存在的,也就是曾经毫不起眼,也似乎无能为力侵入到现实当中的名为虚构的存在,在以影院和电视为开端,从互联网爆发开来之后,具有了介入,甚至超越现实的能力。
宇野撰文,称之为虚构的败北,因为宏大叙事层面上的虚构渐渐失效,比如日偶从松田和滨崎步那种买量一家独大,演变为AKB的群雄,再演变为爱马仕和拉的那种跨次元情绪价值提供,最后vtuber割据。
于是,公众人物实际上从维持公共想象的楔子,变成了一个个信息爆炸时代的茧房。偶像的中之人,甚至于各类网红,都忙着维持虚构,观众则忙着消费虚构,大家都知道那是虚构,心照不宣,争夺的是虚构的解读权。
此间早已见不到宏大叙事,因为宏大叙事,落到个体,一定会存在叙事上的破绽,也就是那些怎么改都有人骂的动不动预算几个亿的F2P二游。反而是一段随手的短视频会爆火,比如八个瑞士卷。再比如那些能够高效提供情感过山车,甚至不屑于叙事的草台班子,比如微信上某些爆款h5小游戏,反而因为信息总量的有限,杀死了宏大叙事,而反过来把解读权交给了观众。
或者说,交给了互联网,因为AIGC的力量也的确恐怖,石头门零里虚构的那个克里斯,当年看着天方夜谭,现在已经GPT了。所以believe in the internet,实在是句恐怖的世纪末预言。
回到推子,妈妈的死掉,其实一定程度上完成了这种信息上的闭环,如同安室的隐退,PT的下架,总之就是把可能会出现的破绽的部分,通过近似于行为艺术一般的献身给隐藏掉了。
于是也就没有英雄迟暮,步姐变婆崎的感慨。因为那样的话,这种解读权就会在现实中被固定,而那个争夺解读权的人想要的解读,就永远无法真实成立了。所以为了维持这个虚构,就一定存天理,灭人欲,明知道都是人,非要不拿妈妈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