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Bangumi 番组计划
登录注册

NineE »日志
幻想小说与虚构幻想:短评《暗喻幻想》


2024-10-21 18:50 /
无不良引导,非针砭时弊,纯学术交流,请谨慎阅读。

我想尽可能写短一点,但不知道能不能做到。
【后记:还是写的太长了,而且最后写的比较飘,就这么读吧。】

    理论上我确实少打了最后一个试炼,不过反正打出了真结局,应该不妨碍写这篇东西。由于我用繁中玩的,所以名字可能对不上,我尽量不用名字来指代角色,虽然我也不太会讨论除主角和反派以外的角色。
    总体而言我只是想谈剧情的大概构造,但请先让我谈谈它稍微“有点乏味”的游戏性,它和讨论剧情倒也不是完全没有关系。
    但这个“乏味”大抵也只是对老Atlus玩家和RPG老手而言的,因为它的基础系统表面上和P5的差异不大——战斗上当然算是有革新,但是日常任务、王之资质和友情伙伴支线很难说有做什么实质的变化。单从开头几乎没有任何自由探索、稳步推进的序章部分(从开头一直到开始民选国王),我还以为本作甚至要压缩日常性游玩的流程——反而到了后面,冗长的日常时间推进和做支线任务非常折磨(这个当然因人而异),尤其是为了平衡任务和人物装备升级,必须比较严格地规划时间安排。
    这套甚至能说是“过于日常”的游戏性,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和该作的“拉票”主线与支线的精神有着不错的适配。我自知没有足够的中世纪和政治史的背景去很细致地分析它的世界设置,但是游戏参考的大部分概念,对于有着基本政治历史和宗教史的玩家来说应该不陌生,而且显然也不是随便看了点东西就往里堆——今天这个时代同样不能随便地处理这些敏感的材料和话题,即便整个游戏的设置实际上是架空魔改化的中世纪。但终究,这些东西只是主线的骨肉和支线的素材,而不是那个牵头的创意(游戏制作的角度)、“理念”之上(现实-政治的角度)的东西,它们终究是琐碎和不得不度过的日常。
    如果说一个剧本可以在拿到手的那一刻就猜个大概,那无非是因为有某些东西被凸显而出,而且它和其他东西具有某种明确的联系——主角实际上就是真正的王子,而路易也不是真正的“敌人”,他是同样的“理想”之人。这般猜测无非是今天的戏剧所教授的某种奇妙的“机制”的推导结果:行王者之事之人即是真正的王;恶徒也从不是真正的“纯粹恶”,而是“错乱世界”的受害者。
    然而与中世纪背景毫无关联的,实际上是游戏开场的刺杀动画播毕之后的OP:突然切入了涩谷和东京铁塔的景象,展示一番后被折入这本幻想小说,方才开始介绍演职人员和本作的世界。之后只要稍微一听旁白(More,莫尔)对他这本小说的介绍,大抵也不难明白,涩谷所在的世界正是小说描绘的世界,而在主线的某一时刻,说不定就会以一种神奇的方式再次“回到”涩谷——对于玩家而言,本作自然是一本幻想小说,主角的世界是一种幻想的世界;对于主角而言,他的小说描绘的才是幻想的世界,而那个世界仿佛就在描述涩谷所在的世界,也就是我们玩家所在的世界。因此,假设游戏故事试图描绘小说如何影响主角一行,那么反之,作为幻想故事载体的游戏也可以是要影响玩家——这不过是同一个结构在不同维度上的利用。

    於是乎,与其像是怀旧一般,安慰自己活在一个多么美妙的世界里(也就是齐泽克喜欢举的《使女的故事》的例子,虽然我也没看过那部美剧),只要认真一看就明白,小说所描述的并不是“真实的现实世界”,而是它“想象/理想的样子”——放诸本作的故事,则是早已破灭的历史,因此先王的小说也不是一种“纪实文学”,而是充斥着想象的“历史小说”。于是围绕这一本神奇的小说,我们看到了三个形象:先王,王子,路易。
    但剧情的设置似乎不允许我们直接断言小说的三重性。在先王和主角(我不倾向于称其为王子,因为本作似乎有意避开这种世袭-伦理式的关系的说法)这里,我们回收了涩谷的猜想:先王忘记了“内心”的声音,面对现实和无力,最终只能沉湎于过往的身体和小说。准确来说,是沉湎于“现实”与“想象”的裂隙——因为小说的世界根本不是真实的世界,它却长着一副涩谷的样子——只要活用后现代喜爱的论述,那么结论是非常直白的:涩谷本就是巨大的城市景观,Atlus的游戏仅仅是再现了它。因此这里的“现实/虚构”的对立,可以轻松地替换成“虚构/虚构”的对立,而只要重新把这个结构换一个维度使用,我们就得到了它的批判结论,获得了它的现实-政治性——我们的世界和主角的世界根本别无二致,小说的世界同样是我们期望的世界;但我们似乎同样会迎来败在路易,或是其他无力性之下的绝望,这是两个即将破灭的世界的命运。这正是现实和想象的狡计:不论是承认现实还是幻想,是承认自己的死亡还是接受涩谷的世界,最终那个“现实”都只会迎来破灭的未来。
    可是我们并不知道怎么样才能回避那个已死的结局,主角也不能确定到底哪边才是真实。似乎只是还有未履行完毕的使命、没有断连的羁绊。但究竟怎样才能挽回即将结束的一切,主角不在乎这个问题,自然也不知道所谓的“答案”——我们得到,只能得到“魔法”,是他和英雄团们神奇地全部活了下来,最终战胜路易,赢得了王位和正逐步走向正道的王国。至于怎么才能活下来,怎么才能去改变一个破灭的世界,那并不是主角考虑的事情;而摩尔形态的先王,考虑的是怎样才能保全自己的儿子,让他和自己活下来,即便是活在一个幻想的世界——完全承认涩谷的布景,完全承认自己只能活在幻想之中。至此,先王和主角至少表现出了小说的双重性:二人通过小说获得了新的身体,都曾在理念所预设的新世界中遨游,剩下的只是“想象”和“现实”的问题——这的确是一个足够古老的问题。

    剩下的是路易——该拿你怎么办呢?很难说Atlus在制作的过程中时刻把握好了“说教”和“艺术”的维度,硬要说的话,文本上也一定有瑕疵。就算不考虑一种“箱庭”的设计理念(借用庵野秀明的意思),分析得出好几个逻辑上矛盾的构造估计也不难。可是这终究是一款有胜负的游戏,它的结局往往要按战斗的胜负展开,构成游戏的基本逻辑——玩家,应该说尤其是经验丰富的玩家,早已习得了这种理解方式。竞选、政治的活动大多也是如此,是代表和理念的胜负。因此,虽说路易不是那种传统的反派,但他终极是要被击败的对象,是要被“否定”的形象——同理,我们拿P5R的丸喜作比,主角团似乎无论如何都得琢磨出一套反对丸喜所造世界的说辞,Atlus也不总是有把争议摆在那里展示的勇气(Atlus喜爱的如龙组《审判之逝》就做得稍微好一些,跟题材也有关系)。
    于是路易身上出现了相当矛盾的设计:一边,他也是失落的民族后人,喜爱那本幻想小说,喜爱歌姬的吟唱,试图创造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另一边,他拿着这本小说不为实现,而是否定它的各种设想,要秉持所谓的“公正公义”,创造另一个真正平等的世界,仿佛小说描绘的不过是一种“错误”、“幻想”的公正平等的世界图景。一边和信众们谈论“力量为王”,一边又牺牲他人之力行方便,一旦输了就权当后者力量不足。真要按争王位来谈,主角和路易是没有区别的——都是为了王位要牺牲他人,杀掉也许不该杀的人。若是我们把主角团原本的结局算上,这一路颠簸的最后就是所有人都得死,逞英雄的大多都是这样的结局。重点当然不在这里,比拼资质和手脚往往不是创造世界的人会考量的问题,因为只要理念“正确”,人们大多就会认可牺牲的正当性,《暗喻幻想》基本也必须在这一步止于反思。因此剩下的,的的确确只能是理念的问题,而且还可以加上“心理”的问题(路易的暴走)。
    所以路易的世界究竟该如何解释呢?简单地说,似乎路易构想的是所有人暴走的世界,最后仅仅凭借“力量”来重新抵达一种平衡——好像剥离了一切困扰着人民的外力(王之魔法、权杖、社会、等级、种族云云),不允许有人假借他物和他人来分摊自身的无力和不安,最后只凭借自身的力量生存,一个纯粹的互相残杀的世界就是公平的(因为每一个都只能拿自己去赌),那么理论上实力最强的路易和王子似乎能自然成为这个新世界的“王”(坏结局2)。
    路易在决战前的提问与先王基本一致:他们总是在问,你打算如何解决问题,如何破坏、改变一个僵死的世界,仿佛二人已经手握不可变更的答案。显然,主角没有办法回答他们的提问,为什么?要么,这些提问本身预设着答案,只是愿意接受与否的问题(即坏结局的选项);要么,这些提问的答案还没有出现。先王的提问似乎倾向于前者,他认为世界根本就没有办法改变,只有抛弃之;那么路易呢?和先王的倾向相同,但抉择不太一样:一方面,他肯定不能单纯地抛弃眼前的世界,那只有破坏这个世界的机制;另一方面,他似乎只愿意选择现成的答案——即破灭的历史和他的法术告诉他的选择,一切人的源人化。否则主角团没有办法以“相信”去反击路易:路易的世界当然是人间地狱,但如果单纯反驳这一点根本没有意义,主角团也给不出对这一理念的反驳;那么路易否定的只能是幻想、可能性与未来,而他的世界似乎也不存在这些东西,否则不可能以此去写作主角团的嘴遁,促成路易的暴走——Atlus显然没有办法论述路易“理念”和“虚构”的错误,因此主角团的意志同样不能被描述为正义;换言之,主角团的胜利不是政治理念的胜利,而仅仅是主角的“虚构”的胜利、“幻想”的理念的胜利,即所谓“幻想才不是无稽之谈,它的力量终有一天能改变这现实”,而这最终又成了“多数意志”的胜利。
    于是我们似乎抵达了一个相当奇妙的结论:本作似乎并不是真的试图制作一部“王子夺权记”,主角与路易的斗争也不是政斗,而是“幻想的理念之斗”——而这般宣言似乎也没有办法把自己抬升到“真理”的位置,而只能作为一种可能的“理念”和“意愿”,以成王的方式获得认可(反之同理,受到认可才可成王),它终究只能呼唤这样一种“勇气”和“肯定”,希望大家相信“希望”,相信一种“改变”。路易只能作为上述的对立面而被塑造,但理由却永远不够充分,就像成王后仍会有路易的信徒,以及新的路易——这一点上,路易实际上是真正的现实主义者,它为了破坏(维护)现存的构造,只能去选择它的反面,或是那些已经存在的想象,就像有些人总会把“原始社会”、“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自由的危险”、“全面战争”、“机械飞升”挂在嘴边,但它们也只是幻想。理想是会失败的,的确没有人可以保证幻想的胜利,但“现实”也是如此——没有人可以保证现实的胜利,也只有这个意义上,我们还可以谈论一种相信和永不言弃,可以不回答那些根本还没有答案的提问,可以幻想那些根本还不存在的东西。因此,主角也绝对不只是接下了王位,仿佛又要绞尽脑汁去延续一个复杂的王国——我们不知道他做了什么,会做什么,今天的好风光又能持续多久——因为作为“国王”,首先得是自己的“国王”。

    总体而言还是个不错的作品,Metaphor De Fantazio,最让我诟病的大概还是它这种直接针对意志的批评结构,效果应该也不咋地——毕竟不是叫人相信根本不存在的可能性,人就会去信的,否则可能也不用谈论、构造绝望一类的东西,当然后面这些谈了也可以没用。这个结构和批评对象,大概也谈不上特别新颖。有些时候实实在在的东西才让人安心,人就是这么奇妙的生物。

© 2008-2024 Bangumi (a.k.a.Chobits), some rights reserved | r543
注册时我很沉默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