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Bangumi 番组计划
登录注册

Maleria »日志
我为什么对这部作品喜欢不起来


2024-7-16 01:49 /
提前叠甲,以下内容有笔者大量个人观点,并且由于笔者在看玩第二集就感觉十分离谱,后续观看进度很快,最后五集对男主的计划更是毫不关心,也没有读过小说原作,因此可能存在一定的误解。本文仅仅作为笔者当下的思考,以及由此抛砖引玉,听听各位的想法。

免责声明完毕,先说结论:这部作品以所谓的科幻、悬疑、推理、智斗的幌子掩盖其BMG的核心,并且只注意实现剧情逻辑的自洽,而忽略了人物逻辑的合理性与自然醒。在哲学讨论上,全篇核心可以归纳为三点:善与伪善,通过超能力实现幸福的合理性与可能性(存在与本质),沼泽人理论。这三个论题相互关联,但是作者给出的答案实在难以令人满意。

我们上高中语文课的时候都学过小说三要素,即人物、情节、环境。在笔者看来,创作或者说评价动画也有三要素,即人物、剧情、制作。具体而言,人物分为人设和人物形象,剧情可以从逻辑性、趣味性、思想性三个维度考虑,制作则包括演出、作画、音乐、色彩等方面。无论是小说还是动画,人物与情节都是最为重要的,那么这两种之间孰轻孰重,或者说谁需要为谁服务呢?
在不同的作品中,不同的创作者作了不同的取舍,在本作中,作者显然更加重视剧情逻辑。实际上,二者并不存在先后轻重关系,关键在于是否合理。以最近完结的京吹三为例,这一季的剧情全部聚焦于久美子,在诸多矛盾冲突的漩涡中,久美子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成长,人物形象在ep12立于巅峰,宛然圣人,然而,这种剧情观众却是并不买账的,原因为何?根本就是在于久美子的经历既不是必然的,也不是具有代表性和象征意义的,而是被编剧为满足自己所谓的意义表达而强加的。人物和剧情从来是一体的,人物的形象只有在真实的故事中才能真正树立起来,而只有人物出于真心所作出的行为才使得故事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但是,本作恰恰于此犯了与京吹三不同但又相同的错误,那就是相麻堇的行为根本不存在合理性,她的行为实际上是为作者确定的。为什么必须是惠不可,是因为相麻堇不仅可以看到未来,而且可以感同身受,人们未来必将经历的痛苦使她不堪重负,而在惠那里她可以看到所有人都幸福的未来,所以会对他如此痴迷。这样的逻辑姑且是能够成立的,但是很显然这根本上是偶然性的,如果相麻堇遇到的是浦泽的话,她也会作相同的选择,本质上说相麻堇想要的是拯救,拯救他人也拯救自己。但是相麻堇与惠的遇见又是必然的,这一切是在魔女的引导下的结果,问题在于,魔女为什么会去引导惠。如果魔女没有和惠通电话的话,惠是绝对不会来到咲良田的,而魔女联系惠是因为魔女看到了惠在自己引导下来到咲良田的未来,问题在于她是如何看到的,在没有惠加reset之前,只能将其行为理解成偶然因素,甚至可以说是神明指引。
就在于人物行为的逻辑性上,传统小说将轻小说远远甩在身后。优秀的传统小说中,人物的所有行为都是具有必然性的,尽管使其作出这些行为的剧情或者环境因素是偶然的,但是这些外界因素又是必然的。简单来说就是,人物的遭遇是客观存在的,是具有代表性的,因此也是合理的。就比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段,林冲是一步步被逼上梁山的,而关键一步的偷听陆虞侯等人的对话实则是偶然因素风雪导致的,但是那又如何呢,即便林冲真的被杀害了,也会有其他人被逼上梁山,这是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必然,而林冲只不过是这一必然中的偶然罢了。(详细分析可以参考下文:https://zhuanlan.zhihu.com/p/427596897)同样,很多人认为余华的《活着》写的太惨了,太荒诞了,怎么可能有人会遭受如此多的苦难。但是,这些苦难看似偶然,实则件件必然,地主阶级的挥霍无度、战争年代的混乱残酷、饥荒时期的物资匮乏等等,哪一件未尝不是时代的必然。在福贵身上体现的就是历史的缩影,是无数人的写照,也因此震撼人心。但是,在相麻堇与浅川惠的关系中,我既看不到必然性,也看不到代表性,二人的关系唯一作用就是推动情节发展,如此与“机械降神”何异。或许有人会反驳,相麻堇是本作表达观点的核心人物之一,她的出现是必须的。对于这种看法先按下不表,我会在后面分析作品内核时加以讨论。
把本作跟这些严肃文学相比未免有些坏心眼,那么与同样的acg作品比较呢?笔者在短评中就把本作与凉宫春日的消失放在一起讨论,认为二者在某种意义上是完全相同的。阿虚为什么选择了凉宫而不是长门呢,是因为充满未知与无限可能的世界才是他想要的,他是阿虚,更是约翰史密斯,是凉宫春日的引路人与同伴,在凉宫春日出现的那一刻,结果就已经确定了。这是为阿虚和观众所共知的。同样的,柯南与小哀的cp之所以如此令人着迷,也在于他们远高于“战友情”的命运共同体。那么为什么惠不选择相麻堇呢?(这个问题我从第二集到第二十四集都没有想到任何有说服力的解释)
姑且让我们归结于惠那洁癖的正义感,就当他仅仅是为纯粹的真理着迷吧。那么为什么他要否定浦泽呢?事实上,在本作中站在正义制高点的人就是长发时期的女主和浦地正宗,只有他们是最接近纯粹判断的。但是,二人秉信的真理是不同的,浦地正宗坚持的是“悲剧是不好的,但并非不应当的,人可以减少悲剧,但不能消灭悲剧,因此超能力是不应当存在的,它改变了世界的规则”;而女主以及会的想法则是“悲剧从根本上就是不应当存在的,超能力应当用来创造幸福”。但是,相麻预测未来的能力却只能消除悲剧,难以创造幸福,如是,惠选择了女主。原因就是二者观念一致,所以惠才说“即使没有reset,也会喜欢你”。但是,相麻难道没有通过预测未来的能力为惠创造一个未来吗?浅川惠成功的所有前提都有赖于相麻的安排,如此,难道是因为相麻并没有抱有使每一个幸福的想法,是一个自私伪善的人吗?那么拜托了至善的女主又是为何胜过相麻的呢?
三人的关系让我想到了白色相簿2的故事。相麻毫无疑问就是冬马,但女主何德何能足够让观众走到冬T那一步呢,现在的她充其量不过是IC中的雪菜罢了,甚至连作相麻对手的资格都没有。
那么,为什么最终还是选择了女主呢?这就要回到之前提到的话题,二人的选择代表的是作品内核。而内核的空洞更使得本就混乱的人物关系更添了一丝滑稽色彩。


首先从善与伪善的话题谈起。本作把是否为自己服务作为区分善与伪善的依据,将满足自己需要的行为界定为伪善。然则,善良与否本质上是道德判断,而道德判断又是价值判断,所谓价值判断,是以客体对主体的意义为认识取向,否定主体存在的“真善”只是一个程序,是基于固定标准按照固定程序做出固定行为的系统,是真正意义上的伪善。“真善”只是一种事实判断,其将苦难置于天平之上加以衡量,以此作出苦难最小化的判断,这个最小化的苦难就是最大的善。然而,问题在于,苦难与幸福是一体两面的。举例而言,一个人因为家人生病借钱,而不久后被借钱的一家也因家人重病亟需钱财,但对方根本无力还钱,唯一的方法是变卖所有财产露宿街头,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系统该选择哪一方呢?如果为了获得钱财而去抢劫杀人的话,又该如何判断呢?如果未来又因此杀人复仇呢?在这种情况下,最大的善就意味着最大的恶。事实上,人不可能将判断的权力交给系统,一如人不会希望人工驾驶为了更大的安全牺牲自己一样。如此,现实世界必然是苦难的,甚至是无意义的,要想解决一切问题,就必须重塑世界。
是不是有些耳熟?这不正是切嗣的做法吗。那么他是伪善还是“伪善”呢?毫无疑问是前者。切嗣的行为固然是基于事实判断,但其是以是否适合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为尺度的,是真理性的价值判断。简单来说,就是做出判断的人要背负责任与负罪感。在本作中,有且只有惠、相麻、浦地正宗符合这一行为模式。女主或许是希望创造幸福的,因为能力源于心愿,正因为希望改变当下,才会获得reset的能力,然而其却不需要肩负责任,是标准的“伪善”。这种情况只有在女主获得惠的记忆后才彻底改变,其也可以独立使用能力,因为她终于意识到要肩负起自己的责任了。所以,原本是惠利用和希望拯救的对象最终却战胜了相麻,“伪善”大于了伪善,甚至与作者本意——即便追求幸福的行为会造成其他人的不幸,也不能阻止我对所有人幸福的追求——相违背。这一内核的悖论是人物关系悖论的根源。

与切嗣希望依靠超自然的“圣杯”一样,惠同样希望通过超能力达成目标,这也就引出了第二个问题——应不应当通过超能力创造幸福。
惠在与相麻聊天中提到过“世界五分钟前”假设,其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借惠之口表达的“正是记忆塑造了我们,因此即便现在的世界很好,我也要去改变”。这句话是全作最为矛盾的地方:既然认为记忆是人之所以为人最重要的东西,那么通过reset改变世界的行为不就是在改变人的存在吗?Reset是重置,而既然记忆和笔记本的内容可以保存,就意味着reset并没有消灭存在,只是使人忘记了这一存在。
姑且不论利用reset作恶的可能性,当人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并非真实,而是无数次被改变时,真的能够对自己的幸福抱有真实感吗?于人而言,生活就是静静的活着,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为了任何事物而活着,去经历死亡和苦难,这本身就是生命的意义。即便自己的存在并没有任何意义,也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面对自己的存在,使其成之为存在。在无意义的存在中追求意义本身就具备了意义,一如空之境界中的臙条巴。

现在,我们可以讨论最后一个问题了。那就是被改变过的存在还是相同的存在吗?也就是说,被复活后的相麻堇真的是“相麻堇”吗?
在作品中,只有两处是关于相麻堇身份的信息:一是索引对其情感的识别,得出的结论是“你”≠相麻堇;二是智树传递的信息,得出的结论是相麻堇=“相麻堇”。结论似乎是矛盾的,作者给出的答案看起来是后者,最后一集似乎已经肯定了相麻堇的存在,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相麻堇”仅仅是一个名字,智树传递信息的目标并不是相麻堇这个存在,而是“相麻堇”这个定义符合的存在,也就是说,即便有无数个时间线的相麻堇被复活出来,她们都可以被定义为“相麻堇”,但是她们并非相同的存在。正如上文所说,情感源于记忆,只有记忆完全相同的二人才能拥有相同的感情,换言之,如果感情不同的话,记忆就可能是相同的,无论“你”≠相麻堇是不是因为她过去的记忆实际是虚假的,它都已经是不同于相麻堇的存在,因为她已经具有不同于相麻堇的记忆,这样的话,即便她不再是相麻堇,她的存在依然是有意义的。
所以,这或许也是惠或者说之所以认可通过超能力改变人生的原因。但是,难道另一个消失的存在就是没有意义的吗?难道它所经历的苦难就是没有意义的吗?就是应当否定的吗?这极容易导致人们彻底依赖超能力,因为反正人的作为终究会被否定,最终将不可避免地走向虚无主义。这当然也是浦地正宗要求人们正视一切的原因,因为正是这些存在塑造了我们的价值。

总之,这部作品在我看来从相麻败给女主的那一刻起就失去了剧情上的逻辑性和思想性,尽管故事设计足够精彩巧妙,让人有所兴趣,但是内核的空洞和相麻的工具人角色让我甚至感到恶心。

我并不是文史哲专业出身,对于小说和哲学书籍阅读也不过寥寥,以上的评论基本依据于我多年的看番经验和人生经历,在三天内熬夜看完这部番剧让我久久难以平复,因此写下以上文字加以宣泄。
当然,我更希望有更加专业、更深入作品的人指出我的错误,至少会让对它有所改观。对我来说,应该未来不会再看一遍动漫了。有时间的话或许会补完一下原作,毕竟如此尖锐的批评要是没有充分了解的话就有些过于傲慢和没神经了。
Tags:动画
#1 - 2024-9-18 23:50
fy
男主未来可能坐过站偶尔到的咲良田 而魔女是个老东西 时间不多 通电话只是把时间提前一些
#2 - 2024-9-18 23:57
fy
一个“一见钟情”三观合?而且一起度过了几年,一个神神秘秘认识没多久的死了的人,要我我也选女主
#3 - 2024-9-24 07:47
Chihiro
我非常喜欢《重启咲良田》这部作品,在读了你的批评之后,感到有些难过。所以我想为这部作品申辩一番——如果你依旧愿意与我交换见解的话,我也会非常高兴。

需要说明的是,我只读过小说原作,而没有看过动画。以下的想法是我基于对小说原作的理解提出的。

你的批评“这部作品缺乏剧情上的逻辑性和思想性(尤其是没有解释浅井惠为何选择了春崎而非相麻)”,我认为是相当中肯的:故事中非但没有在逻辑性/必然性的框架下解释男主角的选择,直到最后,关于“复活后的相麻堇是否和两年前的相麻堇是同一个人”也未能解释清楚,乃至于“浅井惠和浦地正宗将一同管理咲良田的能力”也不像一个真正的“完美”结局——可以说,《重启咲良田》在逻辑完成度上是有着不少缺陷的。

不过,所有这些故事中的“偶然性”或许都可以从更单纯的意义上解释:相麻选择了浅井惠和惠选择了春崎不过是一见钟情而已;相麻堇能骗过索引女士是因为她“能使自己认为自己不是两年前的相麻堇”;相麻堇能听见智树的传话,不过是因为大家(包括故事中的人物、作者和读者)都愿意相信即使此时的相麻堇不再是两年前的那个了,她依旧是“真正被大家认同意义上的”相麻堇;至于最后对于能力去留的解决办法,我认为是作者也想不出什么好主意了(笑)

总而言之,相较于“以理服人”、“以结构服人”,《重启咲良田》这部作品更多时是在“以情动人”。缺少一个使事件发生成为必然的结构、缺少一个贯穿始终的主旨,使得这部作品远称不上完美。不过,我喜欢不懂装懂的哲学思辨,喜欢暧昧、若即若离的青春恋爱剧,喜欢欣赏角色在做出抉择时所展现的人性光辉,所以我无比沉醉于在这座虚构的城镇——咲良田里所发生的种种故事。

(如果你对小说原作感兴趣,并且也懂日文的话,可以试试看日文版:)因为我觉得已有的中文译本翻译得并不出色。)
#4 - 2025-2-12 01:11
Aoidiva
有几点值得讨论:

1. 从文本角度来讲,是相麻、或者说作者选择了惠爱上春埼的未来。我认为这是对春埼成长的一种肯定,她因惠的记忆得以成为有判断能力与责任感的成人,惠因她的存在而补足自我,二者算是互利共生的关系。

而预测未来是单方面的赠予幸福,从BMG的视角,重启与记忆相性更好;从内核表达的角度,显然不能单纯用“伪善”来否定女主的变化与成长。

2. 关于是否应当利用超能力制造幸福,事实上这也是个辩经问题,只有立场,很难说有正确与否。浦地的观点固然有理,但试图消除人类对能力的记忆,恰恰也是其口中的无法正视现实。能力之于咲良田,好比原始人类部群掌握了现代科技。不能因此抹杀人类对幸福的追求。

在这一问题上,实际浦地与惠从观念到做法只是立场有别。只是辩经的时候人们总是会拣对自己有利的论据做陈述而已。作者虽然有立场倾向,但也没有过分偏颇,有明确的正反论述。所以你提到「男主利用重启追求幸福是在影响他人的存在」,这并不是自相矛盾的——实际这正是相麻死亡事件后男主一直在反思的问题。

3. 沼泽人问题,片中已经讲得很明白了。只是我觉得作品无法提炼出你提到的「另一个存在是无意义的、被否定的」这种观点,所以不在此做讨论。

另外补充一个审美层面的观点:不必过分重视人物行为的必然性与代表性,可适当为内核表达让步。其评价应该遵循:呈现方式(包括人物塑造)是否很好为故事服务,故事是否很好为内核服务的递进式关系。

因此我认可文中的部分观点,这片精于故事编排而轻视角色,男本位视角过重以致相麻沦为剧本的伴生物。但是内核不算空洞,理念也大体是自洽的。
#4-1 - 2025-2-18 16:56
Maleria
看了你的观点后,我又重读了一遍自己写的文章,以我现在的思考来说,这当中的观点依然是立得住的。当然,我也很认可你的观点,差异可能在于视角不同。比起审美,我更注重哲学内核和文化批判的角度。就这部作品而言,它不过是讲好了一个颇有意思的故事,阐释了作者的某种理念,以供观众娱乐。这种挂驴头卖狗肉的行为是我所不喜欢的。
#5 - 2025-3-23 14:39
henyuer
似乎虚构类的作品总有这种通病,过分注重情节的逻辑性而忽略人物的逻辑,精巧构筑的剧情大厦悬于一线,只要人物的偶然选择略有不同,结果往往不可预知。这种建立在无数巧合上的精巧确实让人容易心生芥蒂呢。

关联条目

© 2008-2024 Bangumi (a.k.a.Chobits), some rights reserved | r543
注册时我很沉默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