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俠者?提及「俠者」一詞,永遠繞不開金庸先生那句名言「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俠義精神的本質似乎總是被人不自覺地往「利他性」方面靠攏。俠者群體作為江湖人,誕生於這個公權力無法有效覆蓋到的基層,經濟基礎也來源於這底層的江湖;於是在大多數情況下便是替下層百姓解救困厄、剷除不平、伸張正義的社會力量。
然而,儘管他們仗義疏財救濟百姓,他們本質卻並不屬百姓。
江湖vs廟堂 江湖在是一個和廟堂相對的存在,意味著官方的法相莊嚴之外的一個生生不息的民間。這裡龍蛇混雜,這裡快意恩仇,這裡混亂,這裡也自由。廟堂是一種自上而下的「控制秩序」,而江湖就是自下而上的「自發秩序」。也因古時「皇權不下縣」的緣故,這兩種秩序彼此涇渭分明,各過各的。
俠者行俠仗義的範圍,往往也是在兩個秩序的交匯點。有的時候是大戶人家為富不仁,官府不懲戒,他代「控制秩序」整治。有時候是小官吏貪汙受賄,魚肉鄉里,他代「自發秩序」修理。
這當中,「打惡霸不打百姓,反貪官不反皇帝」,都是因為如果這麼做了會威脅到這個敘事結構的根基。在皇帝和國家不分家的古代,反皇帝會讓俠者難以立足。喪失了國家框架的敘述會讓整個意義體系面臨重構的風險,而俠者卻並沒有重構體系的能力。所以即使是金庸先生筆下的蕭峰,在為了兩國子民綁架完耶律洪基之後,也只能自殺以求清白。因為他洗不掉替大宋辦事的嫌疑,也就無法昇華到憐憫世人的高度。
何謂俠? 俠以武犯禁,又以自身之道判人生死。這就是俠者既不屬朝廷又不屬百姓的原因。
他們既是遊走於兩個秩序之間交匯點的特殊人士,嚴格來講也是不被「朝廷」與「百姓」所容納的「第三勢力」。
鋤強扶弱只是表象,實際上就是在衛道。畢竟在某些情況下,強的不一定是官兵,弱的也不一定是百姓。
本作的第二學年便為玩家們充分展現出了這種複雜的三角關係。
俠隱閣的小俠客們下山為百姓除害,很多時候並沒有辦法根治當地的問題,只是對捫心自問的不公不正加以懲處,因而使百姓仰賴這些所謂的俠者。他們個人武力確實強悍,但當這些俠客離開之後,仰賴著俠客保護的百姓沒了靠山,終究會再次成為任強橫勢力魚肉的謀利目標。
因此冥宮出現了。他們四處招攬像這樣無力改變現實、或嚮往強者卻資質平庸之輩,將他們改造成為速成高手:「有意識的屍人」。在冥宮中,既有被奪走一切而自願加入並接受改造之人、又或者單純被下套陷害,成為無意識屍人的平民。
不論自願或非自願,只要身在冥宮,除了憎恨著不作為的朝廷外,更恨的是那些打著正義旗號行義,卻沒能真正解決問題的俠客。這份扭曲的恨意,驅使著他們一次次從泥濘的地面上爬起,就是為了向他們淪落至此的人們復仇。
冥宮就這樣輕鬆地將俠客推至了這些百姓們的對立面。
而另一方面,錦衣衛打著正統的大名,聯合所謂的「大門派」們四處對俠隱閣曾幫助過的灰色勢力出手。那些被冥宮轉化的屍人,是小俠客們過去幫助过的人,此時此刻卻對妨礙到自己的俠隱閣伸出利爪。
俠客們在一群對抗官府也憤恨俠者的百姓面前,再也用不上鋤強扶弱的邏輯。
至此,不希望同時與「朝廷」和「百姓」為敵的「第三勢力」開始分崩離析,屬於正道武林的諸位迫於壓力紛紛開始站隊;身在俠隱閣中的小俠客們,也出現了信念上的動搖,從而引出第二學年的主題:「抉擇」。
「行義後」的俠道為何物?我們該如何選擇?
何謂俠之道? 在俠道的抉擇中,遊戲給出了兩條由俠隱閣最高位師長帶領的路。白梅楚天碧代表著慈悲,認為人終有可教化的可能。其代表者便是俠隱閣中的各位師長,許多師長過去都曾是犯下無數過錯的惡人,在白梅的調和下最終選擇放下屠刀,進入到俠隱閣中,引導來到閣中的小俠客們學習成長。
而代表著以殺止殺的荊竹段霄烈則堅信除惡務盡。在第二年劇情中,更因為正派武林、冥宮、錦衣衛等勢力的相逼以及不斷惡化的事態,楚天碧所秉持的觀念越來越像過度的聖母心,使得俠客們與部分俠隱閣師長也對其處處留情的行事方針感到懷疑,慢慢向著荊竹的理念靠攏。
當然,有多少人,俠道就有幾種。在第二年末尾,楚天碧交代了「歲寒三俠」其實還有第三人,也就是已經墜崖
這套路好熟悉過世的勁松凌雲。
凌雲雖然我行我素,但作為二位師兄的協調者,他沒有所謂的慈悲或除惡務盡,價值觀不會拘泥於一格,完全任由自己的心性行事。只可惜在魔教大戰失去了這位師弟後,兩種俠道在面對天下大亂的局勢時,再也沒有中間路線可選。
「俠義」應該何去何從?隱藏在「抉擇」背後,是那奄奄一息的「江湖」。
1 難道在這種世道下,俠客除了選擇「以極致的共情去感化對手」外,就只能選「以極致的武力去讓對手屈服」了?「問心無愧隨風搖擺派」真就沒有任何立足之地?
數值策劃給出的答案其實蠻明顯的:不選邊站就是地獄難度
很多人都批評第三年楚和段太過二極管,然後木人心路線的中庸道不開修改器就死一堆人。
哈哈其實我也是這樣想的,所以我放棄修行時間管理搖身一變成了風靈月影宗弟子 但仔細一想,其實不單只中庸派,在這種「控制秩序」與「自發秩序」的激烈對決下、兩個秩序之間的在交匯點慢慢縮小,邊界線變得更為明顯,使得整個「第三勢力」的生存空間都被極致壓縮到不成樣,更別提組織力稍弱的溫和派俠客了。
只有極端的意識形態才具備戰鬥力,這是一個很樸素的政治原理 這場屍人動亂的根源始於
某怨婦與武林的勾心鬥角,不過事態能爆發的如此徹底,並不是因為冥宮一夥有多能幹多會打嘴炮,而是
糾葛其實早有端倪。
所以發明時光機把冥宮一夥提前刀掉也無法阻止事態的發生,只能減速不能根治 時代變了,俠道不再如金庸早期作品《書劍恩仇錄》那般、是懸在朝廷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權力者也不再如《射鵰英雄傳》那樣會放任俠者們直接立足於天地、任由他們去詮釋俠之大者。《俠之道》所呈現出的武林,更像是金庸中期作品《倚天屠龍記》中,那個頻繁遭到來自「控制秩序」攪擾的武林。「朝廷」以錦衣衛為代表,作為一個明確的勢力,直接站到了臺前;其背後正是對江湖早有忌憚之心的權力者。他們早就迫切希望秩序變革,渴望那自上而下的「控制秩序」能夠對「自發秩序」進行全面壓制。冥宮通過招攬百姓與官府對立,給朝廷勢力一個合理入場的藉口,加速了這項進程。
而朝廷一旦成功,整個秩序結構就會向著《鹿鼎記》靠攏,留給俠客們的只剩下一個奄奄一息的江湖,但那樣的江湖裡恐怕再也不會有俠客遊走的空間。
寫累了打算改天再寫的部分1)朝廷vs百姓vs武林,百姓起義的兩面性:正義性與流寇性應當與楚段矛盾聯繫起來,形成一個劇情上的呼應,達到一種結合與調和下最理想的狀態。
2)但是這種狀態是怎麼達到的,這其中的思辨,恐怕才是編劇想發力卻沒寫好的地方。
3)第三年結尾的旁白:江河最終會流入大海,殊途同歸,大家都是俠。←我希望是兩派合流一起對抗朝廷
但這樣似乎又夢回俠客風雲傳了,幸好本作沒有大師兄那種為全圖擋刀的隊友否則我會被折磨死4)解包裡發現河洛做了大地圖結果大地圖被砍的推測原因:《俠隱閣》很有可能只是這個世界框架下的局部小故事,需要續作的配合才能夠呈現出完整的世界。
按照河洛的尿性,老段口中的五年之約可能真的約等於現實世界中要等五年——————————————
碎碎唸1)第三年更新當晚想了很多寫了很多,破大防。現在回頭一看發現全是負雷,冷靜下來後全部扔進回收箱
隨後便有了溫和些的ver2
2)不過寫到一半寫累了,改天再繼續
3)steam那邊的好評率還在絕讚下跌中,對此我的評價是:好似開香檳啊不對是加油還有下降的空間,最好降到25趴讓河洛有點危機感、把南宮羅織調過來好好修改下這個劇本2022-04-13 new* 河洛急了把黃子軒調過來改劇本了,誒呀這日子又有盼頭了
4)傳奇九節狼和寧楚楚這類罪孽深重的土匪和殺手,如果不是被楚感化帶入閣中那以後遇到段是鐵定會被他一巴掌打死的,就這樣他們還在楚段矛盾中頭也不回選擇追隨段???我覺得這種為了追求人數對稱而無視人設崩壞直接暴力劃分陣營的處理方式純粹就是在擺爛。
5)苗疆那個部分真得換南宮來寫,「待得眾人返抵廬山,少部分仍執意逃亡反抗的百姓都遭到了段師父的處決。」←這段太駭人了哪怕修飾得委婉點都好。
6)雖說不如東方未明,但亦少俠還是蠻頂的。練武三年媲美鏡目,四年幹碎老楚,五年幹碎孟暢,六年幹碎燃燈,在這之後便可天下無敵
7)刷貼吧比玩第三年要有意思多了,吧友們整的活又新又好雖然偶爾會蹦出來些「做遊戲還得看吳亞古」這種逆天言論
8)有貼吧老哥分析說「楚段目前是在演,故意讓尸人誤以為俠隱閣早已分崩離析。楚和段之間確實因俠道而產生了裂痕,但實際並沒有那麼嚴重,二人既貫徹了選擇又默契地表演了一把」姑且信了
麻煩河洛不要再讓人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