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靠情怀给剧场版打了9分,但其实心里连7分都不想打。因此,我必须写这个骂人的长评以平衡一下我对bgm舆论的影响。之后修正评分的时候觉得在bangumi评分还是应该忠于内心,因此又改回了6分。
我想骂人,主要是因为我对白箱十分热爱,也对它期望很高。
首先把我的短评粘贴于此吧,说的是我对白箱这个IP的热爱:
再一次感动得泪都下来了。TV曾在4个月内看了4遍,且拿喵森当了5个月的wx头像,还特意去买了喵森的粘土人。这次本来想五刷TV再补的,现在看来根本不需要,剧场版中所有致敬TV的细节都被我自动回忆起来了。即使已经过去了一年、即使监督被炎上、即使PA在我心中的地位下滑,但仍能感动如初,或许,这就是死忠吧。
(注:以下全程剧透。)
————————
引言:
一个讲“动画制作”的2h长度的片子,从头开始算,铺垫的情节(铺垫)就占了40分钟,找人的情节(流水账)就占了30多分钟(甚至一直延伸到了第80min),山田昌志陷入绯闻(支线)占了3分钟,给小朋友讲课(升华)占了4分钟,去踢资本家的馆(虽说很重要但并不是制作场景而是危机处理场景,因此算升华)占了11分钟,高潮重做(升华)占了8分钟,成片的画中画(升华)占了5分钟,ED占了5分钟。
这些都与真正动画制作场景的表现没有太大的关系,那么减去这些时间,还有多少呢?就只剩24min。
可笑。一个电影,最支柱的内容竟然只占全长的1/5。
你说这是不是捡了西瓜籽,丢了西瓜瓤。
正文:
科普、群像、热血、情怀。这是我给TV版的标签,从重到轻。然而,到了剧场版,便只剩下了热血,和半不拉几的情怀。这简直就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不对,是保留了西瓜籽,却丢了西瓜瓤。
为进一步说明以上的结论,我们不妨把这些标签放到剧场版里对比一下好了。
以下剧透。未观看者爱看不看。
————————
现在说起TV版,都会知道它讲述了两个故事:制作原创动画《Exdous!》的故事,和制作漫改动画《第三少女飞行队》的故事。
然而,TV版不止讲了这两个故事。TV版讲述了制作进行(喵森)如何统筹项目进度;讲了原画(绘麻等)如何拓展自己的技术,通过一个个实例向我们展现了动画的为何有着让人欲罢不能的强大表现力;讲了声优圈(静香)里的激烈竞争与复杂,以及声优为了让自己更贴近于角色要付出如何的努力;讲述了动画新兴的部分CG(美沙)是如何对动画界产生变革的,和CG与手绘的冲突和互补;讲述了剧本(绿)是如何构思成型的,要写出一个好的剧本,需要同时拥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脚踏实地的逻辑构思。
以上只是5位主角呈现给我们的。除此之外,还有:监督(木下诚一)对动画大到情节发展的掌舵,小到对所有工位各种细节的指导打磨;社长(丸山正雄)是如何成为公司的精神领袖;制作人(渡边P)是如何一边与制作委员会周旋拿到版权和制作机会,一边在全局上监督和激励团队与制作进行;企划(葛城刚太郎)是如何构建起资本与动画制作方之间的桥梁;作监(小笠原)是如何保证原画符合质量、保持统一;总务(兴津由佳)是如何给庞大的制作团队做后勤与规则上的管理;还有两位演出、上色检查、音响监督、作曲家等等等等。
然后,还有一些业界事实:画师在初期只能做补帧,不仅拿的钱少,还处在鄙视链底端,导致绘麻酱每天中午还有骑到郊区自己做饭吃;制作进行的车技一定要好;人情与人缘在动画制作上有着多大的作用;在制作中,某个关键人物的离开,是无比正常的事情;资本家们都只会注重自己的那块蛋糕;原作方掌握着动画的生杀大权;业界陷入万策尽是再普遍不过的事情。
以上所有的TV版细节,都是我在没去A站找原片的情况下就回忆起来的,别忘了我看完已经有一年了。我觉得我真的可以把TV版默写一遍都没问题了,TV版就这么令人难忘。对比剧场版,看完就忘。
不能说我以上就对这些职务和事实概括的有多准确,但它确实让我对日本动画业界实现了一次非常震撼的升维打击。
我看动画不再是看“视频”,而是变成了看“作品”。我也会有意识的去留意片头片尾的STAFF表,并且去一些网站上查找关于这些制作人员的情报。我也逐渐舍弃了那些粉丝数破百万的所谓动画区大咖(尤其是现在爆出lex事件,简直嘲讽),而去关注一些小于50w,甚至是小于10w的干货大佬,偏干货如amuro1985、睡觉人等,偏科普如壁吧、Anitama。我也逐渐理解了一个显然但常常被人遗忘的真理,那就是“动画不像写小说一样容易”。
我逐渐从一个看动画的宅男,变成了一名动画爱好者。这无疑是从《白箱》对我的科普开始的。
然而,剧场版呢?我就只说一件事情:喵森在本作中的身份是制作人,然而我从头到尾,都没有增长一丝关于制作人的干货。我对“制作人”这个职位的最主要的理解,还在于TV版中渡边P的搓麻将;然后,渡边P摇身一变成为了社长,但他却近乎全程隐身,只在一些重要情节上露了几面。他到底做了什么样的事情?我还没看完就忘了。除此之外,绘麻的作监、绿的CG、井口的人设、几位老牌作画、等等等等,都一带而过,作品只是交代了他们如何被喵森抓来干活,却没提多少他们在职位上发生的事情。这部动画可谓是完全省略了这些科普的要素,因此,也同时省略了制作剧场版的细节,没有细节就闲的空洞,于是就导致我们并不能对《SIVA》抱有共情。
我很容易的就对《Exodus!》和《第三少女飞行队》抱有共感,在最后它们成型的时候,我的喜悦就仿佛是我实际参与了制作一样。然而,当《SIVA》最后做完的时候,我的感觉只有:「哦,《SIVA》做完了。恭喜喵森他们。」——不对,我连他们制作的这个剧场版的名字叫《空中强袭扬陆舰 SIVA》都忘了。呵呵。
写着写着,我似乎就逐渐地从“科普”与“群像”扯到“情怀”上了。没错,TV版之所以有情怀,是因为剧中的人物一起努力的达成目标,他们努力的过程经过了细致的描写,让我们印象深刻。导致在最后成片放映(与观看OVA)的时候,我们一想到这是他们呕心沥血的大制作,这份深刻的印象就爆发,升华为我“对动画业界的喜爱”的情怀,我们于是成为了《白箱》一生推,也因此有了想要更加深入的了解动画业界的动力了。
然而,剧场版里的情怀都是TV玩剩下的。没有了细节描写,没有了对制作过程的深刻印象,即使《SIVA》的高潮部分画得再精彩,再热血,我们又怎能把它们埋藏于心底。因此,剧场版里的情怀部分并非没有,但是很失败。
至于热血,倒像是变成了剧场版想要去表达的中心。35min处的长达5分钟的“音乐剧”,把过往的画中画角色都出场了个遍,表达了喵森从“不想接”到“想接”的决心;67min处的半分钟,和86min处的4分钟的指导小朋友虽然对5人之间的信赖与决心有一个升华。在GPU找麻烦的时候,喵森的那段武打戏也看的人很紧张。最后的那段画中画片段也非常精彩,可以说是本作的灵魂。
但你tm本职故事还没讲好,还哪儿来的升华,你TV版时间充裕,可以这样升华,剧场版哪里有这样的时间;更何况在指导完小朋友之后,时间已经来到了90分钟,也就是说只剩了30分钟的时间,你真正的制作部分才光开了一个头,CG竟还处于分工状态,原画才刚开始画,声优仍然要看着分镜配音。然后呢?制作组硬是添加了一个GPU找麻烦的大事件,然后下一幕,突然间动画就制作完成了,已经开始V编了,???
热血是热血起来了,但光顾着那些热血桥段了,整个故事的起承转合可谓是虎头蛇尾。前期铺垫的那么好,我之前说的把我看哭的剧情也是在那段铺垫的时候,足足铺垫了40分钟才进入制作的正题;然后,在找完所有人之后,时间已经来到了80分钟,这时,离影片完结竟只有40分钟了。而真正划给“动画制作”,这一本应成为《白箱》主体的时间,却是压倒性的不足。在影片的最后也光顾着升华“喵森她们对动画业界的感情与展望”,但基础的“动画制作”的部分都没打牢,升华的部分再多,难道还不是一个空中楼阁吗?
一个讲“动画制作”的2h长度的片子,从头开始算,铺垫的情节(铺垫)就占了40分钟,找人的情节(流水账)就占了30多分钟(甚至一直延伸到了第80min),山田昌志陷入绯闻(支线)占了3分钟,给小朋友讲课(升华)占了4分钟,去踢资本家的馆(虽说很重要但并不是制作场景而是危机处理场景,因此算升华)占了11分钟,高潮重做(升华)占了8分钟,成片的画中画(升华)占了5分钟,ED占了5分钟。
这些都与真正动画制作场景的表现没有太大的关系,那么减去这些时间,还有多少呢?就只剩24min。
可笑。一个电影,最支柱的内容竟然只占全长的1/5。
你说这是不是捡了西瓜籽,丢了西瓜瓤。
————————
《白箱》剧场版确实能引起人们的感动,但是在我看来,失去了TV版的灵魂。其实,剧场版的瑕疵这么多,原罪都只有一个,那就是:“没有细节”。如果有了细节,那就有了对人物更细致的刻画,于是有了群像;如果有了细节,那就有了对动画制作的具体过程有了更充分的描写,因此有了科普;如果有了细节,那就有了我们对制作过程的印象深刻,因此在最后的升华时有了“喵森她们对动画业界的感情与展望”的情怀。
如果剧场版能有更多的时间去着重描写这些细节,那不难想象它可以达到TV版的高度。这并不难,毕竟,它们在TV版就已经实现了,只需要照搬到剧场版就是了。
只是,他们不能。剧场版的时间就这么点。
剧场版就看个乐子。我永远不会向其他人安利剧场版,但一直都会向其他人安利TV版。
真的是看到续作辣鸡的一面,才忙不迭地分析起前作到底神在哪里。唉。
注:我再重复一遍,我在写此评论时从头到尾没翻过TV版一次。倒是翻了刚看完的剧场版很多次,因为我tm竟然才刚看完就连《SIVA》叫《SIVA》都忘了。这更是反映出了剧场版的辣鸡。
此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