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立场原作党,7月份开始追漫画,那时候不曾看过动画,对漫画观感非常好,可以说是我一段时间以来看过最心动的漫画,甚至有些“强硬”地安利给别人(真的很对不起!)
随后补了动画,
可能是对原作印象太好人也挑剔许多,不觉间竟然牢骚满腹。
考虑到二者载体不同表现手法必然存在差异,以及日本商业动画的平均水准如何,因此不再在节奏和作画方面苛求动画了。
但我依然还得说第五集怎么崩成这样啊明明是我最爱的天台告白回我落泪了P.S.如果你很好奇第一弹的话,因为是半成品(写于作品连载期间)就不献丑了
,但如果你想看,我相信总能看到的
————
先解释一下标题“此冈骚非彼荒乙”,这部动画由冈妈独立编剧完成,所以按惯例称为冈骚无妨,又因为冈妈是漫画原作,经由冈妈构思故事写成文字,画师绘本奈央将其改编成漫画分镜并绘制完成,所以这部漫画并非由冈妈独立创作,绘本奈央的参与也属于创作中重要的一部分。
为什么我认为绘本奈央对创作起了很大贡献呢?因为看一下她的履历,其出道作即代表作的《即使如此我还是喜欢你》改编自一本台湾女作家的爱情小说。绘本奈央作了非常大的改动在原作水准上升了好几度,同时叙事娴熟、情节发展悬念迭起扣人心弦,加上笔下美少女画得太漂亮了(虽然不乏标签化嫌疑),让人怀疑这人究竟什么来头。
而结束《即使如此》以后的短篇作品《绘梦逐空》,情节老套乏味也欠缺感染力,连绘本老师自己都说,那段时间陷入瓶颈完全不知道怎么创作,直到编辑牵线冈妈开始创作《荒乙》。
扯了这么多,就是想说你对《冈骚》的一部分好感有可能来自于绘本奈央。
于是这也引出了我的意见——
没有绘本老师协助的冈妈,和制作组一同没搞懂《荒乙》。
首先最大的问题就是,创作组可能没有意识到《荒乙》的实质——即对文学的背离。动画本身选择的美术风格偏恬淡,有种在纸上描画的感觉,很凸显“文艺”气息。
有些人说冈骚的问题是不够文艺,或者说不懂得真的用文学性的东西来解决问题。
实际上,你是否好奇过,为什么要设定成文学部呢?
因为这群文学少女读了太多书本中的爱与欲望,却对真正的爱与欲望一无所知(尤其是经常“口出狂言”的菅原新菜)。正是这种根本性的矛盾,决定了她们在骚动时节的混乱。
我先前曾经试着用每个人喜欢的书籍去分析每个人性格特点,结合剧情来看这确实很有效,让人觉得这个角色更生动了而不只是做角色设定。
本乡一叶偏好严肃文学对应山岸评价她文字“老成”的这一印象,曾根崎莉香偏好奇幻文学正是她和现实情况时常处于对立状态的写照。小野寺和纱最爱是儿童文学,家里书架一排哈利波特,下面的严肃文学是入部以后新进添置的,热衷儿童文学的和纱是这部作品中最无私最纯洁善良的一个。
菅原新菜选择一部情色虐恋小说则毫不意外,这是表现自身“成熟”的必要手段。
官方还设定了十条喜欢《小王子》和《活了一百万次的猫》,以及三枝喜爱的音乐剧是《伊丽莎白》。结合剧情体会一下,这种设定令配角的性格也更加丰满。
唯独须藤百百子喜欢的《阿尔吉农的花束》我则一直无法判断缘由,是因为得以窥探人性纷繁复杂吗?这可以反映出她的戒备心理吗?
对书籍的偏好自然渗透进了性格中,也可能是因为性格导致了她们有这样的偏好。但无论如何,“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大概就是对整个故事的概括。
曾根崎线是这点的最佳印证,这条线有始有终且没有什么唐突展开,她是一个典型的从书籍围成的小世界走出来迎接大世界的文学少女,也是因为走出来了,她才反思自己过去一点都不了解甚至不愿去了解别人和别人的心情。
本乡线师生恋的噱头可能夺去太多关注,但本乡的实质其实和曾根崎不尽相同。她为了给小说取材主动把自己“搭”进去,结果不曾想动了真感情,结果事业恋爱同时一路输到结尾。可也因为这段无疾而终的恋情,本乡不再显得严肃沉闷,而是取回了女高中生该有的青涩勇敢。这之中不尽苦涩、无奈、不甘甚至不乏幼稚的心理,生动且有趣(当然在和本乡有共鸣的人眼中或许未必有趣)。
新菜放在这里分析略特殊,但至少表演经验累积和三枝的“培养”导致新菜也是一个摄入文学戏剧过多缺乏生活体验的少女。一副很懂一切的样子,实际上什么都不懂,不仅不懂他人的情感,连自己的情感都尚未搞懂。菅原新菜这个角色形象也在观众心中逐步幻灭,但这种幻灭过程极为贴合荒乙“褪去文学伪装看清真实自我”的故事发展方向。
不食人间烟火的透明的美少女,就此“沉沦”为一个活生生的少女。
细想一下,成就“菅原新菜”这一形象的三枝,一直在用“文学”来束缚新菜的成长,她所做的每一个迷惑行为,几乎都离不开三枝的“煽风点火”。《小王子》这本文学作品更是被三枝用来钉死了新菜的执念。
最终作为引导者的山岸老师为何设定成偏好《堕落论》,也是很耐人寻味的。
于是这个故事就不应该刻意摆出文艺腔调,给人错误的追求文艺的假象,最好像漫画那样整体以轻喜剧的方式展开,或者前期偏文艺后期则逐步转变以突出少女们前后心态上的差别。如今这样半吊子的文艺并不漂亮。
冈骚的第二大问题,是
对角色心态细节的把握不够,或者说没能抓住关键。冈妈在改编荒乙时,看的当然不是最初的原稿而是漫画成品,在细枝末节她必然有所取舍。
动画删掉了一部分比较轻松有趣或是关乎角色情感变化的细节。
因为最近实在没有余裕复习一遍,仅就我所知道的,谈谈废部签名请愿和和纱后面剪内裤这两件事。
废部签名请愿这件事对天曾感情提升有加成,期间新菜又把和纱往泉身边推了一把,令和纱焦虑的还有浅田对她的敌意。而这种浅田针对所有和泉走得近的女生的敌意,和纱的焦虑和新菜的从容又是一种对比,和纱不自信的当然不只自身外貌,还有性格。
荒乙前半情节有个鲜明主轴那就是和纱的心理活动,动画做群像可能想雨露均沾,
和纱心理砍了不少,我认为这也是动画版和纱相比之下缺乏魅力给人“软弱”的印象很深的原因。
和纱剪内裤这个桥段对和纱的心态确立非常重要,也决定了学校占领一事之中她是第一个大声表达出自己的心声试图结束混乱的人(“我们来比赛吧”),和纱更是文学部第一个发现问题并积极想要去解决的人(其他人都是随着自身情绪肆意行动),这就是和纱自身的能量,这种能量也源自于泉先行向她告白——消除了她心中二者地位不对等的芥蒂。剪内裤这段的漫画分镜也非常有感染力。但在动画里这只是增添笑料的桥段。








最后,我最感到遗憾的,
果然还是这部作品的演出效果并没有给我少女感(忽然很想夸隔壁京阿尼的百合营业)。荒乙是一部趣味十足但不乏浪漫情调的作品,无论学园祭的传说还是抓色鬼游戏在月光笼罩的淡蓝之下诉说彼此真实想法,其实很有情调,但动画实在平淡。
在前面剧情中各线已基本走到尽头(本乡、曾根崎已开始整理心情,就差大四角正面对质)只待恰到好处多线引爆——于是学校占领事件中顺势有了抓色鬼游戏,有人说抓色鬼这个桥段莫名其妙也是很正常的,因为根本没做出富有情调的一面。包括最后染上色彩在内,漫画其实也是比较遗憾的,因为只能靠灰色网点来脑补那淡蓝色的笼罩所有人的月光。
当然,我在此仅谈动画的失败之处,并不代表我认为动画没有优秀之处。
如果没有动画化,也许就不会有这样动人且抓住荒乙精髓的op了吧。
————
最后再补充一点,众所周知冈妈是一个创作时非常喜欢代入自身经历感受的作者。
除了青梅竹马要素、纯粹羁绊的强调,十条怀孕退学这一情节的处理方式有冈花那种看待母亲的感性留存,新菜用文学伪装成熟、结尾涂油漆难摆脱《恶之华》影响(经某位朋友提醒)(冈妈负责真人版剧本)。
由各种感性经验混合而成荒乙,这“虚假造作”“矫情到可怕”的青春故事,我相信还是会打动少数派感性人士,至少我是被打动了。
忘不了那个高中时期阅读课在杂志党包围下故作姿态读《朗读者》的幼稚的自己,从书中认识到那么多他人的情感,结果还是处理不好自己的心情。
19.09.24 夜
————
比起哪一方是对的,或冈骚剧本真实不真实,真正的或说更为深层的问题,难道不是怎么在两方都是真实的人的前提下,去理解这样的矛盾现实何以为真吗?
抱歉,擅自引用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