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07
在莱阳南乡,从高格庄镇到大夼镇的公路沿线,分布着若干个名字带有“鲍村”后缀的村庄。在过去,民间有“十二鲍村”之说,不过,现在只有九个行政村,它们分别是西鲍村、河北鲍村、三家鲍村、柳行鲍村、张家鲍村、乔家鲍村、邱家鲍村、前孙家鲍村和后孙家鲍村。这组图片要介绍的是其中的西鲍村。根据资料记载,这些村庄之所以有“鲍村”的后缀,是相传这一片区域在古代均为鲍姓人所建村庄的地盘。后来,鲍姓迁走,其他姓氏在明朝初年相继迁来,建立了这些村庄,为了区别开来,它们有的以姓氏命名,比如乔家鲍村;有的以迁来地命名,比如柳行鲍村,形成了现在的村庄布局。在记载当中,这些鲍村的历史都很悠久,因此村里也保留下来不少青砖灰瓦的老房子,可以帮助大家感受一下老辈胶东农村的建筑风格。西鲍村,为车姓建村,原来也是以姓氏命名,称“车家鲍村”。后来,其他姓氏如隋、张等姓也迁来,车姓所占比例有所降低,于是因地处诸鲍村最西端,取名为“西鲍村......
说到安顺著名村寨就一定会提到鲍家屯每年油菜花开之际一定要去一次鲍家屯这座美丽的屯堡村寨不仅风光宜人还有着许多有趣历史待世人领略鲍屯村位于西秀区大西桥镇境内,距安顺22公里,面积12平方公里,处于乌江上游支流邢江河流域。现有600余户,约2300余人。据《鲍氏家谱》记载,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鲍氏始祖鲍福宝奉命由安徽调戍黔省,因战功显赫获赐“振威将军”。后来,他的家人及部下选择了鲍屯定居留守。为了建筑坚固的防御,鲍福宝根据诸葛亮八阵图的原理,用石头兴建了鲍屯。据《大西桥镇志》载:“明洪武年间,该村住有土著居民,名“帚箕坝”,鲍姓祖先征南留遗此地,更名“杨柳湾”;因无战事,国泰民安,遂改名“永安屯”;此间,鲍、汪、吕、许、江五姓共住此村。由于鲍姓人口猛增,吕、许、江三姓外迁,由鲍姓主宰村事,遂与鲍氏而定为“鲍家屯”,即鲍屯村。在该村的正面,矗立着两棵古柏树。树的对面,是一道古朴而不乏威......
历经明清两朝的艰苦创业,偃师南蔡庄鲍氏至清朝中期逐渐开始显达,清末民初已成偃师望族。尤其是东鲍风翥公一支,经过数代人的奋斗和努力,家业宏大,资产雄厚,人才辈出,与萧、王、李三家并称为偃师首富。其他鲍氏宗支家庭殷富者也不在少数,南蔡庄鲍氏遂成为偃师最有声望的家族之一。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鲍氏族人对文化的重视程度也日益俱增,设私塾,办学堂,大力培养人才。自清朝康乾以后,鲍氏家族人物渐盛,庠生、举人已不乏人,信步南蔡庄街头,功德匾额随处可见,大夫第的大红灯笼高高悬挂。南蔡庄鲍氏大非昔日可比。清朝中后期,南蔡庄鲍氏在偃师学界较有名望的有鲍怀仁、鲍知检、鲍重光、鲍士箴、鲍遇章、鲍安国,在政界较有声望的有鲍奎壁、鲍启俊、鲍启泰,在军界较有声望的有鲍文魁、鲍清一、鲍奎伍。鲍怀仁、鲍知检、鲍重光、鲍遇章以教育名重乡里;鲍安国是清末河南省著名书法家;鲍奎壁曾任修职郎、云骑尉,为偃师政界名流;鲍士箴参御状诛十......
偃师南蔡庄鲍氏居偃600年来,主要在南蔡庄繁衍生息,他们依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一代又一代地辛勤耕耘,创造着自己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逐渐形成了今日的规模,南蔡庄遂成为河南省鲍氏最大的聚居地之一。但历史上由于偃师长期为中原逐鹿之地,王朝更迭,战乱频仍,兵连祸结,加上水、旱、蝗灾不断,给当地居民的生存和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和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南蔡庄鲍氏族人一部分在危难中坚守故土,等待转机;一部分则辗转他乡,播迁各地。据南蔡庄东祠《鲍氏家谱》记载:东鲍宗支在十一代时曾有先磨、先周二公迁居河南省叶县首巾店,先松公迁居舞阳县北舞渡镇,其他有迁居登封县、宜阳县及开封县东南沙岗等地者。至十四代时,又有文刚、文育公二人迁居洛南山,文龙公迁居洛阳,文牛公迁居嵩县等地。南蔡庄老祠《鲍氏家谱》记载:北鲍宗支迁往外地的有:八代宗晓公迁居登封县大冶乡垌头村,十一代继齐公迁居宝丰县,十六代稳柱公迁居山西潞城县安......
浙江省兰溪市马涧镇鲍村,有鲍姓族裔600多人。自北宋年间从乌伤宅口(今义乌义亭)迁居于此后,历经800余年。《兰溪凤山鲍氏宗谱》始修于南宋嘉定元年(1208),民国三十年(1941)最后一次重修共七部,分藏各家房头。1968年鲍村因建小西湖水库整村搬迁,老母暂住厅上,其子光明16岁,初中毕业回家,发现谱箱还留在已拆弃的土墙边,急忙收藏,趁移民忙乱之际,偷偷将打湿的宗谱晒干保存。查得鲍村宗谱,该宗谱名为《凤山鲍氏宗谱》,主修:鲍庆丰,版本为民国三十年(1941年)木活字本。本谱始修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此为第九次修,世系修录至第二十八世,排行字为顺。共十二卷,计十二册,为线装本。卷一:新旧谱序、圣谕;卷二至卷三:世系图;卷四至卷九:行传;卷十至卷十二:坟图。兰溪凤山鲍氏始祖鲍照,五代时任临海参军;鲍孝恭,字子逊,唐代仕越州司马,唐广明元年(880年)由山东平阳迁崇德西溪;鲍羽......
马山街道直乐施鲍氏是绍兴鲍氏的支系之一。直乐施村位于绍兴鲍氏始祖鲍曾尚自安徽迁绍定居的马山街道高车头村东北三里处。直乐施鲍氏始祖为高车头鲍氏四世鲍存晓。据称,直乐施鲍氏宅第原为晚清外交家施肇基的家产,施去京为官后,典租给了鲍氏,为期50年。该宅第座北朝南,门厅两侧东西各三间,为稽东制盐所董事会办公处。大厅异常宽敞高大,房顶悬挂一黄绸包裹,是皇帝赐予鲍存晓的文书。这里还是大型祭祀团拜和举行婚丧喜事的場所。其后是很大的院落,正房共七楼七底,东西两边各三楼三底和厢房,正中楼下客厅,楼上为书斋兼家塾,是孩子们读书和活动的埸所,延聘有经验的教席进行启蒙教育。宅第旁有小河,在当时可以直通曹娥江、钱塘江,宅前临河处建有埠头(小码头),船可靠岸,交通(盐运)极为便利。鲍存晓(1822-1884),字寅初。初为会稽县学廪生,由廪捐贡,由廪贡生捐候选道。咸丰戊午科中第三十名举人,内阁候补中书;同治戊辰科(18......
浙江浙江定海宁波鲍氏字辈:“龙凤卿相荣华富贵国朝资治维忠孝盛世宏谟悌圣贤”。浙江绍兴鲍氏字辈:“天心一目善立志诚存德亦世其荣昌”浙江岭前鲍氏字辈:“必大日上山川秀,云开万象新;丹心荣国册,鸿业振声名”浙江临海鲍氏字辈:“老思先人作合”。浙江宁波鲍氏字辈:“式序于斯英明作则”。浙江玉环鲍氏字辈:“昌孔孟金……”浙江嵊州鲍氏字辈:“祥家道广明”。浙江兰溪石渠鲍姓字辈:“万闻富聪俊、怀晟淮贵干、鸣茂鼎吴升、昂旦昱方裕、红绍经综绪、维絙缙绣纹”。浙江常山黄岗鲍姓字辈:“天道应懋德、其嘉必有兴、善承忠与厚、诗礼振家声”江苏江苏睢宁鲍氏字辈:“宗如德庆昌盛治亚洲良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江苏东海鲍氏字辈:“宗恩广贞,成尤俊业,宜吉兆昌,永寿长延,光华万年,高尚奇杰,兴科登宇”江苏沭阳鲍氏字辈:“洪恩俊业、贻基兆昌,永寿长延,光华万年,高尚奇杰,兴科登宇”。江苏宿迁鲍氏字辈:“井长守安乐”。江苏扬州鲍氏......
...
...
春秋时期,夏禹的后裔姒敬叔在齐国做官,被赐封食采于鲍邑(今山东济南历城)。他有个儿子姒叔牙因为出于鲍邑,也就叫鲍叔牙。鲍叔牙和管仲认识后,觉得管仲是个人才。他们一起做生意,管仲总是贪利多占点便宜。可是鲍叔牙不认为管仲贪心,因为管仲家里穷,多占一点理所当然。人们认为管仲志大才疏,做不了什么事,鲍叔牙觉得只是时机没到。后来管仲从军,做了逃兵。鲍叔牙认为管仲家中有老母,爱惜生命也是情有可原。齐僖公在位时,鲍叔牙和管仲从政,做了齐僖公儿子的老师。除了太子以外,齐僖公的另外两个儿子他们可以选择。管仲选了齐僖公的二儿子公子纠,鲍叔牙选择了三儿子小白。后来齐国内乱,管仲和鲍叔牙各自带学生出逃。管仲带子纠逃到鲁国。鲍叔牙带着小白逃到莒国。齐国内乱平息,两人各自带学生回国,抢夺君位。结果鲍叔牙带小白先到,管仲和公子纠失败。在途中,管仲射了小白一箭。小白继位后,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还记得管仲的一箭之仇。但鲍叔牙......
1三年前央视投拍的影片《太阳升起的地方》,在浙江武义南部山区一个名叫山下鲍的村子拍摄时,我们就专门从武义县城驱车80公里,赶去拍摄现场观摩。村口石桥旁住着憨厚热情的涂舍儿一家,涂大哥是我们的老朋友,见我们到来开心得不得了,父女用柴灶和大铁锅,为我们烹制出许多鲜美的菜肴,白嫩嫩的落山笋,焦黄黄的小溪鱼,香喷喷的风腊肉,还有撒过盐的酥脆脆的锅巴,伴着窗外潺潺溪水声,喝点小酒,饭桌上十几位男男女女吃得异常兴奋,都说:这东西城里哪能吃得到呢?今年暮春,我们又一次前往山下鲍村——这片江南唯一存留较为完整的处女地采风。村里的青壮年春节后早已外出,在村口我们见到几位村民,想打听一下村里的近况,却不料他们除了用最淳朴的乡音跟你回应招呼,基本上以微笑着摇头离去,一脸的朴实敦厚,眼神里没有丝毫城里人的傲恃和清高。“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水抱孤村怀,山通一径斜”。山下鲍很像古代诗人描写过的那个村庄,村子四面......
淳安浪川乡鲍氏宗祠|淳安鲍氏宗祠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浪川乡鲍家村。淳安鲍氏宗祠是鲍氏族人用于祭祀祖先、婚丧礼仪、节庆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据《鲍氏宗谱》记载,该祠始建于明世宗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于清多次维修,现存建筑为清代。...
上鲍村,浮云富贵何足为|上鲍村原名前鲍,因村位于鹤山前,故名。后因山洪暴发,村庄被洪水冲毁,就在地形稍高的地方重建,故名上鲍。位于县城西南9.5公里,东与亭旁杨家村隔溪相望,南为下蒋村,西靠“曲曲凡三十五盘(《光绪宁海县志》)”的大龙岭,北毗下岙村。...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