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 虽在已知结局情况下说这话不够公允,但我仍觉得比起那些完满完结的、宏篇历史传记题材的作品,无论是向阳之树还是昭告阿道夫,手冢未刻画完全的作品的后续总是更让人有兴趣,也对了解他晚期思考更关键:贝多芬关乎在艺术生命和世俗幸福间、面包和创作自由间的选择;新浮士德有关生命、欲望及人之事业及其有限性的争论;大地篇和本作则能见其对深刻影响其生命轨迹的东亚近代史的看法,因庆喜公速降就猝然且无意义折断的向阳老树和虽整个故事线索比较小题大做毕竟最后回收标题更高明些的昭告,读完即使多少能看到些不曾预料的情节或说能不感觉泄气,也算缺乏惊喜感和帮助了解手冢想法的信息。而最让人泄气的一个可能是,也许即使画完了,本作也不能提供更多的信息,手冢对这些问题的答案,也不会比我们熟知的他在完结作品中展示的更深刻或详细些,开放的状态反而避免了可能性不小的创作失败而让人期待着遗憾着
手冢治虫的未完成的遗作,手冢本打算恢复连载的,可惜斯人已逝,如果继续画下去会出现鲁迅和226事变不过手冢治虫对正义的怀疑或者说对某个权威的或某个体制的质疑已经从这就开始在黎明篇就是人民对女王这个权威的盲从了,在未来篇就是人类对ai的信赖,在凤凰篇就是百姓对政教合一这个体制信仰,在太阳篇就是宗教,在向阳之树就是对失败者的敬意,在阿道夫中就是对正义的绝对信仰,人类总是对某一个权威或是体系产生信仰,这来自于手冢在于战争年代所和动荡年代所度过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