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TV动画最初的“国家队” | 爱整活的太郎超人 | 0 replies | 2023-2-16 |
  | 更多讨论 » |
与《海蒂》一样,大结构都可以归纳为出乡——异乡——还乡。但本作在原作的篇幅只能提供一个极有限框架的前提下,选择用近八成的部分去讲述马可奔走在潘帕斯草原上寻母的过程。颇为奇特的是,本作反而不再唱《海蒂》般的自然赞歌,精心绘制的沿途风景不妨说只是展现世间百相之舞台,不侧重“这片土地”而侧重“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而这里,人们的行为只会最合理自然的发生,以至于难言为起承转合的故事,影像亦不会特别强调某件事(与泣系一类有质的区别),所以无意中马可已经从主角“退化”为了普罗大众中的一份子。够冷峻吗?可是偏偏信奉布莱希特的高畑却又总能让人动容(e1、e28)。这种“矛盾”的现实主义基调与先前的自然主义如螺旋般交织柠成了他创作的准绳。长篇幅有限动画,制作水准近乎四平八稳,得遇贵人方显媒介魅力,于是乎是以剧本主导。单元剧难求集集出彩,若能拍好连续剧,属实善莫大焉。
“每个人都会在漫长的人生中遇到悲伤的时刻,用自己的双脚跨越苦难后,我们才能成为坚强的大人”。宫高合璧下的最高杰作。宫崎骏包揽了52集的Layout,在每周三百卡的壮举中提炼出“空间压缩”的透视思路。高畑勋冷峻地撕碎传统人物标签,让主角与配角共享人间冷暖,令善与恶在同个角色身上对冲,并用超现实的噩梦演出刺入作品的纪实基调,在迷茫与挣扎中突显主角的“失格感”。这部被井上俊之称为“剧本、演出、作画绝妙平衡”的奇迹本质是一场动画的实验:高老的间离式写实主义在《萤火虫之墓》中化作战争寓言;宫老的空间解构理论则孕育出《风之谷》的宫式奇观。同时,两位大师注定分道扬镳的艺术追求——“纪实性与戏剧性之争”更是让这部动画成为无法复制的孤品。这既是马可跨越千里山河的苦旅,更是宫高对世间百态的朝圣,唯有让纪实与戏剧在影像天平的两端震颤,才能借赤子之心一窥人性中最坚韧的光芒。
漫长的寻母与短促的返程,其客观时间或许并不如影像所展现的那般悬殊,但此差距也大抵可视作旅途中直观感受到的苦难和幸福之比。苦痛被无限拉长,欢愉却转瞬即逝,家人重逢亦未导向永恒的安乐,而是开启对生存、生活及幸福追求的更深层认知。
高畑勋的演出技法已经完备,对现实生活细致入微的描摹令人叹服,硬是把一个短篇小故事改编出了纪实文学的味道。高度写实的背景下,马可每次遭受的苦难都为我们具体可感,于是影像中现实的重压满溢而出,不需要刻意渲染悲情就足以打动人心。顺带一提,高畑勋对意识形态宣传真的执着,就像《一幅画开启的世界》中谈宋徽宗的艺术成就非得扯一下他怎么亡国的,你也能在此剧后期看到比较明显的左派意识形态宣传。构图实在是太好了,尤其是空间内表达故事和情绪,故事前端,许多的上下纵横构图,拥挤热闹的热内亚,马克奔跑穿梭之中,展现的都是温馨热闹,和马克为工作拼搏的氛围,而到了阿根廷,同样是奔跑,但是一直出现宽阔的街道,矮小分散于两边的平房,来表现马克对异地的陌生和无助,荒凉的草原和雪地也不断用构图来展现旅途的艰辛。
宫高组合合作的最佳动画,将原著仅仅短短几页的故事改编成52集的年番长度。宫老其中的构造出来的构图简直巧妙,极大丰富了其故事背景和内容,又为“马可找母亲”的旅途故事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而高更用现实主义的演出,随马可的旅途真实去描绘其底层人民的现实生活,在他乡面对一波三折的困难,从而切实的感受到其中的异国风情和人文情怀。宫的构图与高的现实主义演出都是不可或缺的,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这一伟大的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