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回 和《机动战舰抚子号》的交情
完成《黄龙之耳》广播剧后,我同时接手了三部作品的创作。
其一是动画《机动战舰抚子号》,另外两部说是音声剧,但其实也在广播电台播出过…它是一种通过电脑将静止的画自动翻页,配合声音和台词呈现的媒体,或许可以被叫作 "电子绘卷"(?)。
关于这种电子绘卷形式也有不少内容可以讲,但暂且按下不表,我打算先聊聊《机动战舰抚子号》。
在这部全 26 话的作品中,我仅以普通编剧身份参与撰写了其中 3 话的剧本,既非原作也非系列构成。但如今回想起来,这3话剧本在我创作众多的剧本中反而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接下来我打算穿插些闲话,跟各位专栏的读者聊聊《机动战舰抚子号》的创作经历。
需要再次声明的是,我并没有负责《机动战舰抚子号》的系列构成。
关于系列构成这份工作,事实上自《战国魔神豪将军》以来,无论原创动画还是改编作品,凡我参与的动画都是由我本人负责系列构成。
这意味我有需要为整体的故事和剧本负责,最终自然会写出想写的剧本。
所幸当时从未有导演、制作人或原作者对我的系列构成提出异议。
唯一的例外是制作《银河英雄传说》OVA 时,出于商业考量,制作人要求严格遵循原著。不过在完成剧场版《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拟定第一期 26 话简单的构成和3话剧本之后,我因健康原因退出了项目。最终这部长达百余集的动画几乎完全忠实于小说。
话虽如此,如果仔细观看OVA最初的几话以及剧场版《我的征途是形成大海》,会和原作有着微妙的不同。
这是因为我进行了个人风格的改编。
尽管有原作打底,但最后还是变成了我的风格。
这就是所谓的首藤节。
当然首藤节这个说法是其他人在用,我自己并不会这么说。
即便在《战国魔神豪将军》之前,由酒井昭义担任原作与系列构成的《宇宙战士巴尔迪奥斯》中,由于酒井先生极少给我提要求,仅限于我负责的剧本里,同样体现着首藤刚志的感性。
话说回来,直到《宇宙战士巴鲁迪奥斯》,在我直到的范围内,挂着系列构成这个职位的人也只有酒井先生一个人。
也许我创作其他的作品时也是有系构的,但我没有注意到。
因为那之前我写作都是直接和电视剧的制作人或者动画公司的制作人、导演商量的。
介绍跟酒井认识的时候,我还问了问系列构成是什么。
酒井先生解释说 "类似于作品主题、故事走向及剧本质量的负责人,也就是文艺层面的制作人" 。
简单来说,所谓系列构成,差不多就是负责作品要写什么内容,使用哪些编剧,有时还要配合制作公司给编剧批的预算,决定自己选来的那些编剧的薪酬。
如果是没有原作的原创作品,系列构成就等同于原作的立场。
当时我只是觉得“啊,是这样啊”…
在《宇宙战士巴鲁迪奥斯》完成后,紧接着的是《战国魔神豪将军》。
而担任系列构成的就是我。
所以我按我的想法写了剧本,编剧的选用也是我的意见。
之后的作品我也打算延续这个系列构成方式:
跟作为出资方的制作公司的制作人交涉定好编剧费用+系列构成的工资,然后只要在这个预算范围内,无论启用怎么样的编剧都行。
通过这种方式,无论是启用新人或者说外行,又或者是找来薪酬稍微高一点的实拍那边的编剧,我都给了当时职业动画编剧最高档的报酬。
如果报酬多多少少超支,或者有些剧本作废了,我就用系构工资去填补。
因为职业编剧的工资并不高,所以所谓的最高档的报酬也算不了多高。
我把这个薪酬提前告诉了那些编剧,对他们说“我不管你们是新人,还是说实拍的编剧,这在动画编剧行业是最高一档的报酬,请写出配得上报酬的剧本”。
配得上报酬的意思是有别于普通的动画编剧写出来的剧本,是让我认可的剧本。跟我想象中作品整体的氛围想符的剧本。
简单来说,既然都是决定作品主题和故事的我所认可的剧本,那么我担任系列构成的作品,当然会由我个人的味道。
更不用说我自己本人写的剧本,会很露骨地表现出属于我的感性。
虽说人闻不到自己身上的味道,但像我这样,在别人看来长期随心所欲地负责系列构成的人,最终还是会意识到自己的味道。不知不觉就感到厌倦了,也觉得很疲惫。
后来我才意识到,或者说听说,其他挂着系列构成头衔的人,似乎不像我这样对作品指手画脚。
有的系列构成的工作只是召集作品需要的编剧,也有的系列构成是与制作人和导演共同商量,将长篇原作分成一季度 13 话、两季度 26 话或一年 52 话等,再分配给负责的编剧。
似乎也有不负责决定作品主题和故事的系列构成。
如果是改编动画倒也罢了,但若是原创动画作品,处于原作者立场的系列构成,按理说应该和编剧一样拥有某种著作权。我自己也确实主张过权利,与制作公司签合同并获得相应报酬。但似乎当时签这种合同的系列构成只有我一个人...现在其他系列构成围绕的著作权的状况是怎么样的,我并不清楚。
既然每个人的系列构成做法都不同,我知道了那些也没什么意义。
很久以前,我曾就自己风格的系列构成著作权问题与日本编剧协会谈过几次。但首先编剧协会根本不知道"系列构成" 这个职位是什么意思,最终是将其视为某种制作人,认为系列构成不能主张著作权... 他们给出的理由是,如果系列构成主张著作权,其他的制作人也会跟着主张,这样可能会减少编剧拿的份额,之后就不了了之了。
顺便一提,当时的编剧协会认为,制作人总是会迟迟不愿支付著作权使用费... 也就是说,他们把制作人视为编剧的敌人。
那么系列构成如果属于制作方,对编剧来说就是敌人了。
系列构成到底是什么?我在做的工作到底是什么?系列构成难道不是创作者吗?就在我思考这些问题,同时着手两部电子绘卷,因为是原创作品而首藤节火力全开,正处于被自己的创作感性填饱之时,突然收到了《机动战舰抚子号》的剧本邀约。
在职位上并没有系列构成,相对的多了一个 "故事编辑" ,负责的人是会川升先生。
虽然我没见过他,但说是故事编辑,说到底就是系列构成吧。
特意叫作故事编辑,想必有这么做的理由。我很想知道他是如何进行系列构成工作的。
因为我只经历过自己风格的系列构成方式,也对其他人的系列构成会如何改动首藤节很感兴趣。
我想给自己已经有点觉得厌烦的剧本风格注入一些新鲜空气。
但比起这一点,《机动战舰抚子号》吸引我的原因在于那家制作这部作品的动画公司XEBEC。
第115回 《机动战舰抚子号》那种“什么都往里塞”的感觉
《机动战舰抚子号》是由一家名为 XEBEC 的动画制作公司制作的。
这家公司的核心成员,正是在我曾负责的《偶像天使阳子》和《魔法公主明琪桃子》中做出过十足努力的那帮人。
不仅限于这两部作品,由于我担任系列构成的作品都采用了相当奇怪的剧本创作方式,我很清楚这会给实际制作的动画师们带去不同于普通动画作品的额外负担。
但他们不仅没有嫌麻烦,反而看起来乐在其中地完成了工作。
这两部作品最终能制作成了不错的作品,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这些动画师的努力。
我自己也觉得能愉快地完成这些工作,其实是多亏了那些人。
在这些制作人员中担任核心角色并大显身手的,就是之前也在本专栏中提到过的笔名 "南极二郎" 的佐藤彻先生。
《魔法公主明琪桃子》的海桃子篇结束后不久,我与南极二郎见面时得知,他决定离开制作《魔法公主明琪桃子》的苇 Pro,另立新公司。
还有其他几个人也辞职加入了这家新公司。
作为自由编剧的我当然不了解苇 Pro的内情,但可以想象其中必有各种缘由。既然这是曾在我担任系列构成的作品中给予诸多帮助的南极二郎等人的决定,我只能对他们说一句 "加油"。
这家新公司就是 XEBEC。
我当时就想着,如果有能作为编剧帮上忙的地方,一定要尽力协助。
记得那时我正在担任《(超)くせになりそう》的系列构成工作,但之后也一直关注着 XEBEC 这家公司。
后来,《黄龙之耳》音声剧结束的时候,南极二郎,也就是佐藤彻先生打来电话。
说新节目已经定好了,问我是否愿意参与剧本创作。
我连作品内容都没仔细问…或者说,不管什么内容我都打算参与,就这样出席了剧本会议。
那就是《机动战舰抚子号》。
企划中有读卖广告公司的大野实先生,还有一个不太明白的职位叫基础规划(Base Planning),由国王唱片下属Star Child的大月俊伦先生担任。
加上南极二郎即佐藤彻等XEBEC 的原苇 Pro成员,除了导演和编剧团队外,基本都是《魔法公主明琪桃子》海桃子篇时期的老熟人。
换句话说,这些人应该很熟悉我的创作风格。
老实说,一开始我完全不明白为什么宇宙科幻题材的动画需要我参与剧本创作。
《机动战舰抚子号》的企划和设定已经确定好了,剧本看起来随时可以开始动笔,但粗略看了设定后,我立刻意识到事情没那么简单。
总之作品的设定太过贪心,内容过于庞大。
既是科幻片又是动作片,既是恋爱喜剧又是机器人动画,既有闹剧又有严肃剧情,还掺杂着宗教、思辨、哲学等元素... 简直就是把所有东西都塞进名为 "抚子号" 的战舰然后发射到太空的感觉。
而且登场人物异常得多,每个角色都设计了独特的个性,如果好好描写,每个角色都能成为一部剧的主角。
对编剧来说,诱人的角色可谓应有尽有... 前提是编剧能生动地刻画每个角色。如果由我来担任系列构成,这么多元素塞在一起,恐怕只能做成以 "抚子号" 战舰为主角,也就是舞台本身是主角的群像剧、超过100话的长篇动画了。
如果写得好,夸张点说可以成为宇宙战舰版的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
我很佩服他们能准备这么多素材,后来听说这个企划的设定经历了不少波折,最终呈现给我的似乎已经是经过整理的版本。
这种 "什么都往里塞" 的做法贯彻得很彻底,这部第一眼看上去会让人觉得是莫名其妙的喜剧作品的动画,甚至设有科幻考证,负责确认剧中各种事件是否符合科幻的范畴... 虽然我至今也不明白 "符合科幻" 到底是什么意思。更夸张的是,因为舰内有酷爱70 年代巨大机器人动画的阿宅,他们甚至准备制作一部虚构的机器人动画《激钢人 3》,并确实作为剧中剧制作了出来。
现在想来,这种 "什么都往里塞" 的特点,可能从《机动战舰抚子号》之前就开始了,是一种延续到现在的时代特征。
这只是我个人的想法,不必在意,但我觉得不能忘记在《机动战舰抚子号》之前还有《新世纪福音战士》。
两部作品都由大月俊伦先生参与,我觉得它们有相似之处。
这个相似之处就是 "什么都往里塞"。
我最初只看过《新世纪福音战士》TV 版的前三话,这是因为听说那部动画的舞台设定在我当时居住的小田原箱根附近,动画背景与现实风景非常相似,让我好奇制作人员中是否有人住在我家附近。
但后来听一位喜欢动画的朋友说 "那部作品是用自闭少年的方式表现了《明琪桃子》中 ' 我是谁 ' 的寻找自我的主题",我当时感觉“哦,是这样啊”,然后就没再看了。
然而它却成为社会现象级的热门作品。
平时的我秉持 "我就是我" 的态度,不在乎别人做什么或社会上流行什么,但那时的我对自己的创作风格有些厌倦,所以《新世纪福音战士》的热潮引起了我的注意,去看了电影版。
然后我觉得此前的“哦,是这样啊”挺能让自己接受的,甚至有点想苦笑。
人在青春期或青年期都会经历思考 "我是谁"、"人生是什么" 的阶段。
为了寻找答案,他们会去读书、与人交流、直面世界上发生的各种事情。
过去的年轻人会付诸行动。之后成为普通的大人、经历社会磨砺后,就不再在意寻找自我这种事了,注意力会转向现实的恋爱或利害关系。
这可能就是所谓的长大成人,总之 "寻找自我" 就像是年轻时的一种通过某个阶段的仪式。
然而,现在不将 "寻找自我" 付诸行动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这些人把自己关在房间里,通过电视和网络信息内向地 "寻找自我"。
不,或许他们自己并没有意识到在 "寻找自我"。
就在这时,出现了这种把所有可能对内向型 "寻找自我" 有帮助的元素,例如自立问题、宗教、思辨、哲学这类的关键词、形象和角色,都塞进去的拼布般的动画作品。
关键在于 "什么都往里塞",其中总会有些关键词或形象能触动观众的心弦,让他们对整个作品产生共鸣。
虽然塞进了各种内向的元素,但被问到 "到底想表达什么" 时,可能根本没有答案,也不需要答案。
只要能沉醉于作品 "什么都往里塞" 的氛围就够了。
就像是有些酒的价值就在于能把人喝醉。
这些关键词、形象和角色,对我这样的大叔来说,是现实中已经经历过的、既怀念又羞耻的似曾相识之物,但对年轻人来说可能感觉很新鲜。
《机动战舰抚子号》的企划设定中似乎没有 "寻找自我" 的主题,但有 "什么都往里塞" 的感觉。
应该能触动看动画长大的年轻人的某些心弦。
如果要说区别的话,《新世纪福音战士》是内向而自闭的,而《机动战舰抚子号》的 "什么都往里塞" 是喧闹而明快的。
《新世纪福音战士》大获成功,《机动战舰抚子号》似乎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最近社会上关于内向自闭和抑郁症的话题越来越多,也许《新世纪福音战士》走红的社会土壤正在进一步扩大。
现在《新世纪福音战士》的新剧场版正在上映,我没什么兴趣。
既然知名度这么高肯定会大卖,而且我觉得没必要勉强给 "什么都往里塞" 的感觉一个结局。
回到《机动战舰抚子号》的话题,对我来说,既然是一部 "什么都可以" 的作品,那里面混入我的剧本也不会显得奇怪,这让我稍微安心了些。
第116回 《机动战舰抚子号》与《宇宙战舰大和号》?
《机动战舰抚子号》的企划设定中塞进了好多人的创意,因此那些虽然听起来很专业的科幻构思、科幻术语以及登场人物,虽然有一定的模式,但依旧是各种各样的类型“东跑西窜”。
如果是从一开始就参与企划也许还好,但对于在剧本创作阶段才加入的我来说,这些复杂庞大的设定简直一头雾水。
满天飞的科幻术语虽然大致能理解意思,但太过专业根本记不住。
然而要说这是硬核科幻吧,登场角色的行为又几乎都是喜剧风格。
从战舰名字开始,以"抚子号"(抚子花) 为首,友军战舰都是花名 "波斯菊"" 燕子花 "等,而敌方兵器则多是昆虫名" 蝗虫 ""龙虱"... 不仅如此,作品中出现的各种名称,有不少是取材自日本古代神话的,除此以外还有很多,我估计是科幻考证的人命名的、源自正统科幻作品的词语,对我来说完全无法理解的名称层出不穷。
《机动战舰抚子号》中会变形为机器人形态的战斗机 (动画粉丝称之为人形机动兵器) 夏日花(艾斯特巴利斯)相当活跃,但我至今不知道 "艾斯特巴利斯" 这个名字是怎么定下来的。
世上有擅长记住各种名字的人,也有不擅长的人。
我完全属于后者,我能记住认识的人的长相却想不起名字。
如果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还好,在虚构的动画或小说中,主角一类或是特别有个性的人物事物也许还能记住,配角或跟故事的核心无关的龙套角色的名字很快就会忘记。
偶尔会有一些狂热的动画粉丝,能把动画中虚构出来的人物和机械名字全部记住,对我来说简直像外星人一样可怕。
既然有记住虚构事物名字的能力,不如用来记忆现实里的科学、艺术、数学或语言,不过这只是我的个人想法,其实我相当佩服能记住虚构事物的人。这能力我绝对学不来。
总之,《机动战舰抚子号》姑且算是科幻、是战舰题材、也是机器人动画、同时还是恋爱喜剧,甚至还带点哲学色彩,走的是 "什么都往里塞" 的路线。
虽然他们让我看了企划设定并征求意见,但我也只能说 "什么内容都有,看起来挺有趣的"。
可能因为塞了太多东西,连设定者自己都忘记了一些设定。
在写中间某话剧本时,这一话里机动战舰抚子号主电脑的名字是非常重要的,我当时写的是思兼(オモイカネ),这是日本古代神话中的名字。
导演和制作人看了剧本后一脸 "???"
为难地跟我说:"这个 ' 思兼 ' 是首藤先生原创的吗?在系列中途加入这种原创..."。
这次轮到我 "???" 了
“' 思兼 ' 不是设定里就有的电脑名字吗?我记得第一话前后应该有台词提到过..."。
因为第一集不是我写的,记忆也很模糊。
导演和制作人仍是一脸“???”。
第二天我接到通知:"确认过了,抚子号的电脑确实叫 ' 思兼 '。"
换句话说,因为设定太过细致复杂,连设定者自己都忘记了 "思兼" 这个名字。
登场人物的设定也很多,在企划阶段就有近 10 个角色,我看完想要去深入描写其人性,但实际上我只负责了3话剧本,最终只写了一个原本是配角性质的少女星野琉璃。
即使不由我来写,我觉得还有很多可以深入描写的角色和情节。
故事主线也埋设了大量谜团伏笔。这些谜团并未完全解开,即使后来拍了续作电影,这个企划用26话完结还是太可惜了。
说穿了,《机动战舰抚子号》是讲述抵御来袭敌人、保护地球的战舰故事。
但最有趣的地方在于,这艘战舰不是国家或地球规模的军队所有,而是民间企业建造的。
因为是民间战舰 (?),乘员不是刻板的军人形象,而是各具特色的普通人。
没有 "为了地球"" 为了国家 " 那种紧绷的严肃感,也几乎没有悲壮感。
与普通战争题材的作品不同,带着一种轻松感,虽然不属于军人框架的故事,但描写了一艘战舰上作为命运共同体的各种人的风貌。
虽然我写的集数不多,但《机动战舰抚子号》是部让我享受的作品。
尤其因为不需要像担任系列构成那样用个人风格统一全片的内容和主题,更是轻松自在。
我写过机器人题材,但没写过战舰题材。
《银河英雄传说》虽然算战舰题材,但更偏向军事色彩浓厚的战记或战史类作品。顺便一提,虽然我没写过悲壮严肃的战舰题材,但其实我稍微接触过与《机动战舰抚子号》风格完全相反的《宇宙战舰大和号》。
对动画迷和业界来说可能是非常重要的作品,但我感觉这部作品非常奇怪,它用战争中那种帅气和浪漫的氛围去包装 "为了地球...""你为了爱而死吗?" 这样的特攻精神,是通过煽动年轻人的情绪来做商业作品。
把在冲绳特攻中沉没的大和号送上太空拯救地球的构思,我实在无法认同。
《宇宙战舰大和号》走红,连粉丝都厌倦了以 "再见..."" 这是最后的...""完结篇" 为名不断推出续作时,希望再次取得大获成功的企划制作总指挥N氏 (本专栏中提及姓名的人均已获得同意,这里用首字母代称是因为后来 N 氏自身出现了问题,无法取得联系和同意)(注:90年代末西崎因为违法而入刑)找我商量复活《大和号》的故事构思。而且不是多人会议,是一对一的谈话。
不过当时《大和号》已经灵感枯竭,我猜测除了我以外还找了其他很多人。
当时我对各类话题缠身的 N 氏感兴趣,想着见一面再说,就去了他在六本木的公司。
公司占了某座高层大楼的两层,员工让我在办公室电梯等,他要先联系一下N氏,我等了大概5分钟。
在获得批准后我独自乘电梯上楼。
电梯门一开就是会议室,又或许是社长室,面前是一张大桌子,只有 N 氏一人穿着黑衣背对门口望着窗外的东京塔。
他喃喃自语 "人生真是虚幻啊"。
他没有打招呼也没有自我介绍,转过身来坐在桌前。
要是披着斗篷简直像德斯拉总统(注:大和号反派)。
他开口对我说:“有一个认识的人去世了,人生真是虚幻啊…那么首藤啊,下次的大和号应该拍什么呢?“
突然就切入了主题。
我什么都没有准备。
就算是我,在听别人的意见之前也是不会提前考虑故事内容的。
于是我临时编了个故事。
“大和号战斗结束 80 年后,宇宙进入了和平时代,军队解散,大和号在博物馆仓库积灰。仓库管理员是当年的少年兵,现在已经超过90岁了,但他无法忘记大和号的荣光。这时外星敌人出现,但和平惯了的民众不愿战斗,只好雇佣自由职业者、混混和对世界厌倦的人登上大和号。舰长就是那个老管理员,亢奋地喊着’现在就是大和号复活之时’,实际派的上用场的是记录着大和号战史的电脑 ' 神风 '。通过神风的训练手册,这群自私散漫的船员逐渐产生凝聚力。大和号出动了,这样的大和号当然不可能赢,但外星敌人也和平惯了,被大和号的突击吓跑了。大和号的活跃给松懈的民众重新注入了活力。这个故事如果经过严肃地描写应该很有趣。"
N 氏盯着我说 "首藤先生想法真有趣"。
之后 20 年他再也没联系过我。
也没听说《大和号复活篇》要制作。
但就我个人而言,这个构思一直留在我脑中。
不是《大和号》本身,而是那群没干劲的任性船员的故事。
看到《机动战舰抚子号》企划时,脑子里就浮现出了几个故事。
我问系列构成会川升:"那我该写什么故事?"
他回答:"希望你先去写第 5话的剧本...写一个什么都没有的剧本。"
" 什么都没有?" 我只能困惑地反问。
第117回 在《机动战舰抚子号》里写葬礼
《机动战舰抚子号》第五话《琉璃的航海日志》,从整体故事来看这一话确实是什么都没发生。
1 到 4 话已经大致完成了《机动战舰抚子号》的设定和人物介绍,地球周边的混乱战斗也结束了,启程前往宇宙的抚子号正在向敌人所在的火星前进。
抚子号在火星附近会遇到的事件已经是定下来的事情,但剧情上不能直接从地球附近跳到火星,所以火星的剧情放在第 6 话,第 5 话就让我写抚子号从地球前往火星期间发生的故事。
"什么样的故事都可以吗?"
我问道。
"没关系",系列构成的会川升先生这么回答我。但我也做过系列构成,很清楚并不是真的什么故事都能写。
我猜测在故事的构成上,1 到 4 话所描绘的设定和人物关系应该会延续到 6、7、8 话(设定和人物关系),并且可能其他编剧已经开始写那些话数了。
夹在中间的第5话如果写了会影响后续 6、7、8 话发展的故事就麻烦了。
比如说,如果加入一段情节,让之前相爱的男女主角互相憎恨,6、7、8 话的男女主角关系就会改变... 实际情况是《机动战舰抚子号》中的女主角单方面对男主角抱有爱意,而男主角与其说是喜欢不如说是有点不知所措。必须保持这种关系不变,否则后面的故事就会变得很奇怪。
让战舰抚子号受损,或者获得特殊的能力也会改变后续剧情。
改变敌我关系的故事也不行。
第5话必须能保持 4 话为止的设定和人物关系原封不动延续到第6 话。
也就是说,必须是一个不会影响后续故事发展,对《机动战舰抚子号》这部作品的设定和人物关系而言"什么都没有" 的故事。
在《机动战舰抚子号》的故事发展上,必须是什么事都没发生。
但是,虽然在故事上是可有可无的一话,但既然给了第 5 话这个空间,如果对《机动战舰抚子号》这个作品而言这个故事不被需要,那这个第5话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
可以写任何故事,但不能影响后续发展,同时又是作品需要的内容... 在《机动战舰抚子号》这部作品中要求写 "什么都没有" 的故事,看似简单其实很困难,但对我来说相当简单。
简单来说,我认为只要在不改变设定的情况下,把之前只是按设定行动的角色们刻画得更鲜明,就能成为对《机动战舰抚子号》有价值的第5话。
在企划设定阶段,《机动战舰抚子号》就有很多我想深入描写的角色。
在我看来,这些角色只要描写得当,至少都能担当一两个故事的主角。
被视为主角的抚子号舰长的女孩子(百合香) 和想当厨师的男孩子 (明人) 自不必说,其他也都是越描写越有味道的角色。
而且从 1 到 4 话的状态来看,因为忙于介绍抚子号和周围环境的设定以及登场人物,我认为还没能充分咀嚼出各个角色的味道。
反过来说,《机动战舰抚子号》这部作品就是令人惊叹地塞入了如此多的精彩设定和角色后启航的。
结果最后只制作了26话加剧场版,根本消化不完这些设定和大量角色,实在是可惜的作品。
我觉得作品的要素非常多,至少应该有 52 集,根据做法甚至做104 集也就是两年也不奇怪。
当然,这是不考虑制作状况、收视率和包括 DVD 在内的周边商品 (所谓大人的原因) 的痴人说梦,但总之只有26话和剧场版实在太可惜了。
回到《机动战舰抚子号》第 5 话的话题,我觉得只要深入描写任何一个角色,都能成为完整的一集故事。
但如果深入描写主角百合香和明人,可能会影响后续故事发展。
而如果我随便挑选一个角色作为主角来描写,又可能让这个角色过于突出,妨碍后续故事发展。
最终决定采用让包括主角在内的几个角色因为某个原因手忙脚乱,由某个角色在一旁观察的构成来创作第5话的故事。
这个观察者当然就是作为编剧的我本人,而需要一个登场角色坐在我的位置上,而正好抚子号上已经这样一个角色。
就是担任开场旁白的操作员琉璃这个配角少女。
平时沉默寡言、冷眼旁观着周围的角色,偶尔小声嘀咕 "全是笨蛋" 的有点小傲慢的毒舌少女。
我想以这个少女看着手忙脚乱的角色们,不管是否说出口都在心里想着 "果然都是些笨蛋..." 作为这一话的结尾。
让角色们手忙脚乱的原因选择了葬礼。
要说普通人会手忙脚乱的事情,首先就是红白喜事了。
我并没有苦思冥想,这个点子立刻就冒出来了。
与其说是想到的,不如说是我一直想找机会写的素材。
顺便说个题外话... 之前也在专栏里提过... 在靠写剧本谋生之前,20 岁出头时我做过销售。
最初是卖儿童教育设备,不知为何业绩很好,被猎头拉去做了红白喜事的销售主管。
就是所谓的红白喜事互助会的销售。支付一定期限的会费后,就能以比市场价便宜的价格办红白事,30 年前确实能便宜一些,现在就不清楚了。不做销售几十年了,也没去了解过,对现在一般葬礼的市场价已经没概念了。
这边扯开说几句,有些恶劣的销售会说加入互助会葬礼就能免费,其实不可能完全免费。实际费用还是要付的,开销也只是稍微便宜些。
这种上门销售难度相当高。婚礼方式是由当事人和周围人决定的,而且不管办什么样的婚礼一般不会太讨价还价。
所以业务虽然是红白喜事,主要目标还是 "白" 这一块。
因为葬礼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发生,也不知道要花多少钱,真到那时候又会因为慌乱没法讨价还价。
话虽如此,预付葬礼费用这种事,通常会被认为不吉利而遭拒绝。
即便如此,上门销售葬礼这件事,因为销售的商品关系到对方家人或熟人的葬礼,还是能看到各种家庭和他们的人际关系,对了解社会和观察人性很有帮助。
如果实际负责葬礼的人认真做事,事后还会得到那些会员的感谢。
因为做过这样的兼职,我对葬礼比一般人更了解。
众所周知葬礼的做法因宗教、宗派而异。
很多人都能想象出突然要办葬礼时的手忙脚乱的悲喜剧,但日常生活中思考宗教与葬礼关系的人应该不多。
回到《机动战舰抚子号》。抚子号是民间战舰。军队有军队式的葬礼,但民间应该有宗教自由。葬礼也应该有多种形式。
《机动战舰抚子号》第 4 话发生了战斗,出现了死者。第 5 话为战死者举行葬礼时,战舰的负责人... 也就是舰长百合香因为战死者的宗教差异而手忙脚乱也很正常。
很多人都说用宗教作为作品素材很难。
更何况第 5 话是用动画表现因葬礼和宗教而手忙脚乱的故事。
好像有很多人对《机动战舰抚子号》第 5 话感到惊讶或无语。虽然有人对我说 "真亏你能想出这样的故事",但其实是我本来就有的素材。
《抚子号》作为民间战舰的设定正好提供了这个机会。
所以《机动战舰抚子号》第 5 话《琉璃的航海日志》的主题是关于葬礼,这个思路我很快就想到了,但要通过葬礼的手忙脚乱表现角色人性的哪些方面,倒是让我思考了一番。
第118回 在《机动战舰抚子号》里的葬礼是琉璃三部曲的第一部
《机动战舰抚子号》葬礼回要描写哪些角色,虽然考虑了很多候补,但最终决定集中在主角百合香和明人,以及围绕他们的若干角色身上。
必须操办众多战死者葬礼的抚子号舰长百合香,不得不为每个战死者的宗教、宗派、习俗差异而手忙脚乱。
这部分我得注意要轻描淡写地喜剧上写。
因为如果让各种葬礼的宗教、宗派、习俗带上一丝现实感,即使是动画也可能出现棘手问题。
可能会收到一些较真的人投诉,说 "这是在嘲弄特定宗教、宗派、习俗" 。所以我还加入了与宗教习俗无关的战死者个人的遗愿,来进一步淡化现实感。
"我死了不需要葬礼!把骨灰撒进海里..."
"我死后想变成星星..."
这类要求。
设定中承认宗教自由的民间战舰抚子号,与乘员签订过合约,上面写有 "尽可能满足对葬礼安排的要求"。关于这份合约书,在本话的尾声会再次出现成为问题。
虽然《机动战舰抚子号》初期就塞满了设定,但关于宗教和婚丧习俗的方式并没有设定,所以这部分算是我创作的设定,主要的制作人员可能都看呆了,并没有提出异议。
总之抚子号舰长百合香为了操办各种葬礼忙得筋疲力尽。
但能把各种宗教、宗派、习俗的葬礼都应付过去的百合香,本质上是个无宗教的人。
也就是说,她会去寺庙拜佛,去神社拜神,去基督教堂会不自觉地说阿门。对各种宗教、宗派、习俗都极其随性... 总之就是个有着普通日本人宗教观的人。
这点虽然没在这一话中明确表现,但我有意地往这个方向上去创作。
这一话的剧本,仔细一想的话,可能正因为我觉得神佛都无所谓、或者说我相当无宗教信仰所以才能写出来。
不过这里我要说句题外话,看到各种宗教术语、哲学和末世思想混在一起的新兴宗教以及动画开始流行,我还是会感到很困惑。
如果这些内容不存在一定各自的体系,会让人混乱而搞不清。
但依旧很流行,如果说这就是当下时代的氛围,那我也无话可说...
到了我这个年纪,已经参加过数不清的葬礼。
至亲或很熟的朋友的葬礼会让我陷入强烈的悲伤和丧失感,但很多时候并不仅如此。
可能只有我会这样,参加葬礼时会思考 "我为什么活着?"" 我为什么出生并活到现在?""我有必要活在这世上吗?" 这种问题。
在孩童时期或者青年时期也就算了,到了大叔年纪还在思考这些问题。
这也是人们常说的 "寻找自我"。当然回家后就会被日常琐事转移注意力而忘记这些...
葬礼会让参加者想起 "寻找自我" 的心情,哪怕只有一瞬间,不知道是不是只有我有这种想法?
如果葬礼这个场合能让人产生 "寻找自我"的想法 ,那么在《机动战舰抚子号》中被葬礼折腾够呛的舰长百合香产生 "我是什么?" 的心情也不奇怪。
"作为战舰抚子号舰长的我算什么呢?"" 有必要由我来当舰长吗?""说到底舰长是什么?"
百合香的 "寻找自我" 在这里碰壁了。
战舰抚子号的时代... 也就是 22 世纪,战斗已经机械化系统化,区区一艘战舰舰长的判断对战斗优劣几乎没有影响。舰长只是作为战舰的象征性装饰就够了。作战能力、决断能力... 这个时代并不需要实质意义上的舰长... 说白了谁当都行。
"舰长不一定要是我,谁都可以..."
百合香陷入自我迷失,躲进了冥想室。
想要参透 "我是什么" 的真理。
另一方面,战斗机夏日花的驾驶员明人,也在葬礼后的宴会上,被执着于料理品质的厨师长荷梅通过葬礼料理,告知了身为厨师的心得,陷入了 "寻找自我" 的困惑。
明人虽然梦想成为厨师,却作为驾驶员登上了战舰抚子号。
"我想当厨师,为什么不得不去战斗..."
明人也为了参透 "我是什么" 的真理而躲进冥想室。
这里对厨师荷梅的人性有相当多的描写,这个角色虽然在初期设定中就存在,但在《机动战舰抚子号》全 26 话中应该并没有多少其他的出场机会,所以我特意选了她。
从整个系列来看,能借葬礼这个场合给荷梅创造出场机会,我觉得很好。
那么躲在冥想室打坐的百合香,非但没有参透 "我是什么",实际上满脑子都是对明人近乎单相思的思念。别说顿悟了,烦恼多得快要撑破心脏。
从葬礼开始的 "寻找自我",到为了顿悟而冥想却陷入烦恼,我觉得相当深入地刻画了百合香这个人天然(?) 的一面。
然后当百合香不经意看向旁边,发现明人也在冥想... 百合香擅自误会明人是因为对她的烦恼而冥想,大叫 "(这没什么好烦恼的) 这是最纯粹,真正的爱!"
百合香的声音,桑岛法子配得让人听着就很开心。
就在葬礼快要变成胡闹的爱情喜剧时,剧情又回到了葬礼相关的话题。
因为这一次的葬礼骚乱,众人仔细阅读了写有承认葬礼自由的合约书,发现上面用小字写着 "不禁止员工间男女交往,但禁止牵手以上的不纯异性行为"。
也就是说大人的恋爱是被禁止的。
这里我也说些题外话,保险合同之类的合约书应该仔细阅读后再签。对签约者不利的条款往往会用小字写。推销员大多也不会说明对自家不利的部分。
我做销售时,会特意先说明对客户不利的部分再签约。"虽然签约了但并不是只有好处" 是我的推销话术。说明对销售不利的部分反而能获得信任,"和说好的不一样" 的解约也会减少。我经手的婚丧互助会签约,一年 600 件中解约的只有 3 件。这在业界应该是极低的解约率。
但战舰抚子号的推销员 (?) 似乎没有好好说明对签约者不利的部分,导致战舰抚子号上爆发了 "这种合约谁会承认啊!" 的叛乱骚动。但此时抚子号已经进入火星领域... 敌人开始攻击。
百合香对乘员们大喊:"虽然对合约有不满,但不打赢战斗的话又得办葬礼了。同样是婚丧仪式,比起葬礼我更想要婚礼!"
至此第 5 话《琉璃的航海日志》结束。
这样一来,系列整体大故事线上什么都没改变,人物关系也没变化,成功写出了一个能顺利延续到第 6 话之后的故事。
那么这一话的主角是谁呢?既不是百合香也不是明人,而是冷静旁观葬礼闹剧,偶尔对此吐槽的琉璃。
因为最后琉璃说了 "不想变成大人... 今天有这种感觉" 这句给第五话收尾的台词。
那么这样的琉璃到底是怎样的少女呢... 自然会产生这种疑问。结果这个系列中琉璃当主角的集数都由我来写了。
第5话《琉璃的航海日志》成为了《机动战舰抚子号》中"琉璃三部曲" 的第一部。"琉璃三部曲" 是故事编辑 (系列构成) 会川升在预告中写的说法,后来会川升先生对我说 "关于琉璃,她就交给首藤先生抚养了"。
我在《机动战舰抚子号》写了3话剧本,结果首藤刚志在本作中创作的剧本就变成了 "琉璃三部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