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Bangumi 番组计划
登录注册

retrovertic »日志
日常的神圣性与其世俗意义的消解


2025-2-12 14:03 /
必须承认,笔者并不是日常系作品的爱好者,这个派别大度地允许可预测框架下堆叠细微的人物优化,让主角与再熟悉不过的ABCD们嬉戏打闹,让代入者安心,旁观者窃喜,作者省心。然而,抛开一般性的日常作品不谈,本作品的确有着一股异样的魔力:一部分来自于角色们无一例外与“主角”藤井守从零到一建立的,似乎超脱似乎符合当下社会角色的亲密关系和互动,但更多却是,世俗规范与主角实践之间存在的隐秘张力:他是怎么做到的?他不就是个无聊的家伙吗?他没有感情吗?这些情感投射(作为类比),与作品现实中时时刻刻表现出对于现代社会,消费主义,主流观念的冷峻审视,一同完善了我作为读者对于以藤井守为主要例子的,神圣日常的想象。

什么是日常?为什么要在作品中构建日常?

当我们试图回答“什么是日常”时,难免会陷入某种循环:越是熟悉的场景,我们越难用准确的语言去界定。许多日常系作品之所以在叙事上选择“微不足道的小细节”,正是因为它们能够大范围地触发读者对于“自身生活经验”的联想与共鸣。作家或漫画家们往往通过固定的社交场域(学校、咖啡厅、便利店、公司等),让角色与角色、角色与环境之间产生自然而重复的碰撞。这样的做法,一方面可以让读者迅速获得“代入感”或“安全感”;另一方面,平淡如水的外壳下常常暗含某种对社会潜规则或人性深处的暗示性审视:在被视为“最无聊”的时刻,往往隐藏着人们最真实的情感和原初的冲动。

然而,本作品在“日常感”这一层面却呈现出了一种“非常态”的观照角度:作者没有急于让读者迅速沉浸于角色的日常琐事中,而是借助藤井守这个“主角—配角”的奇特位置,先构筑了一种带有“凝视”意味的日常——甚至可以说,它有意延迟了读者的代入,使我们先以旁观的方式看藤井如何在各种“再平凡不过”的情境中,展现出既疏离又包容的姿态。换言之,这里所谓的“日常”,并不是让读者迅速套入“我也是其中一员”,而更像是让我们在“自我”与“他者”的边界处,等待一个恰当时机——去反思:“为什么这样一个中年男人,能在看似枯燥的当下社会中和形形色色的人相遇、相知乃至亲密互动?”

如果说一般性的日常作品在叙事上更偏向“舒适区式”的展开,那么《路边的藤井》则似乎在有意识地打造日常的“非常态性”和某种“神圣意味”。它通过粗糙、朴实但耐心的笔触,反复让我们意识到:看似寻常的“吃饭、聊天、下班、踢球”,在某些瞬间突然透露出“让人忍不住驻足凝视”的质感——也正因为这些“神圣瞬间”并非一开始就高调展现,作品中世俗琐事与神圣片段之间的张力才会如此明显;这也为后续的“世俗意义的消解”提供了伏笔。

克制的个人表达,是否会成为集体的注脚?

藤井守在作品中极少数的直接情感表达是我们对其人物理解的重要锚点。与初恋女友的分手(第13话)直接促成了对于“冷漠”这一外界标签的创伤性接受;给予名字,童年经历,看望父亲的叠加极大强化了其主体性和个人塑造,然而就连这点空间也被结尾的庆典舞所代表的荒诞性所削弱(第17话);过去好友的去世唤起的波动与分手相当(第30话),这不仅是信念缺失,在那一刻更是以叙事改变(单方面友谊既是双向友谊的破灭)完成对自我的否定(之后重新构建)。这些例子,再加上大大小小稍弱的剧情铺垫,都是作者无声的提醒:“藤井守确实是个有过去有生活的中年男人,他也会痛苦,也会孤独,也会开心“。那么,当角色的符号性被刻意去除,我们就不得不回到其“本真性”上:藤井守究竟是谁?他是作者刻意塑造的“理想化共情空间”吗?其实,笔者对于回答这个问题的兴致并不大,因此抛出三种解读:

(1)藤井守是“抽象的人”,他是谁并不重要

如果秉持这一观点,代表我们可能更加看重其人物塑造中的共性:本性善良朴实,按照既定路程完成学业,兢兢业业进行工作,有孩童般的对生活热情,广泛的兴趣爱好。客观来看,的确是个符合社会模板的男性纳税人形象。这样的设定看似十分宽容,能让他像一块充气床垫或一面镜子,任由角色们(以及读者)在与他接触时将各种情绪与期待投射上去。然而,正是因为过于“宽泛”和“万能承载”,使得他的具体性被淡化,甚至带来某种“刻意”的疏离。也就是说,角色们可以在他身上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东西,却可能忽略他作为“一个人”本身的复杂度。于是,这种抽象化的形象便在表面和本质之间形成一条裂缝:读者感到藤井守“很好理解”,却又觉得他随时都在“打酱油”般地游离于他人生活;他的日常倾听与陪伴宛如一个通用接口,让所有角色都能插入并自如发挥,却也因此衍生出“他到底是谁?”的终极疑问。

(2)藤井守可以是你,也可以是作者,但我们无法成为藤井守

即使作者在叙事中安排了一男一女两个“替代主角”,尝试降低读者对藤井守的直接代入感,我们仍然会在阅读时不自觉地将他与自己或作者本人重叠:他的冷静处理、低调姿态,都具备某种“普适的善意”和“空白的张力”,使人忍不住思考,“他是不是我本来应有的模样?”或者“作者本人是不是把自己投射在他的沉默与行动里?”。然而,这种模糊的代入感并不等于我们就能真正成为藤井守。因为在故事推进过程中,读者会发现他所选择的某些路径、所展现出的某些情感(哪怕是微乎其微的悲伤或快乐),都带着他个人经历所独有的烙印。我们只能跟随他去理解他的生活方式,却始终无法突破一层无形屏障——那层“我和他终究不同”的意识。主角与读者之间既有共通之处,又保留着关键性的差异,这种差异反而唤起更深的好奇,让我们想要继续追随他,去窥探他成为他自己的全过程。

(3)藤井守是独一无二的,“具体的”,并且他的生活方式是可复现的

如果我们相信藤井守是独一无二、“具体的”,同时又拥有某种可被他人借鉴的生活方式,那么这就提出了一种乐观的实用主义主张:爱具体的人,不要只爱抽象的人。换句话说,藤井守的“独一无二”或许在于他把日常琐事与真诚态度结合得恰到好处:既能在深夜给流浪猫找个临时落脚地,也能在帮朋友搬家时默默承担无声的支持。这样一种“具体”的关怀并不依赖任何宏大口号或理想化情怀,却在不断实践中顽强地生长,让人看到“再普通不过”的生活中依然蕴含着改变自我与他人的契机。然则,主角本身也曾经爱的是“抽象的人”,或说“抽象的愿景”,那是一种未具象化的温情与设想。只有在他和周围人彼此敞开、产生真实互动后,这份“抽象之爱”才一点点蜕变为对“具体的人”以及“每一次具体情境”的珍惜。所以,当我们试图将藤井守的做法搬进现实,或许并非要完全复制他的经历,而是需要体认到:日常生活里,我们也能选择去给予、去包容、去关怀,从而获得一份更踏实且有温度的存在感。

从关系套路到本真显现

如果说第一卷中作者糟糕的表达技法和散乱的故事结构是叙事初期的建构性尝试,那么在“XXX与藤井”的套路被打破后,读者们的确能够更好地将注意力放回以藤井守为关系动力的叙事逻辑上,如笔者接下来会提到的,包括但不限于:情绪缓冲区、情感投射、包容空间、镜面自省。

第一阶段:情绪缓冲与情感投射
以田中和石川两大支点建立的“凝视体系”帮助我们完成了第一层的阅读体验:在这一阶段,藤井守被动式地接受来自他人的给予和索取,同时保持着一个暗含作者意识的极稳定内核。因此,主角和配角的关系结构发生了短暂的反转:“替代主角们”(田中、石川等人)通过凝视“配角”(藤井守)获得了能量、支持和理解,从而赋能他们更好地解决自身困境,并且在这一互动性过程中,客体通过被凝视而被赋予了主体性(这一理论也可套用于石川的“荡妇叙事”)。在第一阶段,笔者认为角色们主要还是进行相对直觉化的情绪缓冲和情感投射,整理好自己后再次出发,因此其折射出的关系深度和信服力也相对较浅。

第二阶段:回归人物本身,社会化与“本真”的交融
进入第三卷,我们发现对于藤井守这一人物的直接描绘,尤其是过往经历大幅增加。一方面,我们作为读者对于该人物的共情和理解得到了立体化的实现;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作者可以基于新故事驱动力构建剧情和侧面表达。通过回归人物本身,我们发现角色们与读者一起,开始与“藤井守”本人,而非对其的想象或社会化构建进行互动(这一逻辑同样适用于回忆部分)。在此阶段,我们看到了一个被校园霸凌、被孤立的小男孩,一个因为救猫咪不得不穿沙滩裤上班的反差大叔,一个会和“普通人”一样,与朋友在咖啡厅消磨时间的都市人。这样的人物,些许新奇,但也绝对庸俗到真实地发生在我们周围,这让我们不禁反思:少部分角色(如多田、松冈)构建的“包容空间”,是否也仅仅是一种单方面的投射?

第三阶段:走向不确定且“值得期待”的未来
在第三阶段(作品未完成),角色们,包括藤井守本人,终于开始朝向依然不确定的、但似乎值得期待的未来迈进。伴随着主角过往创伤的进一步揭示,或许他们之间的关系即将迎来又一次升级:是继续深度交融、还是在某个关口分崩离析?虽然我们还不能确定,但故事已为每个角色种下种种可能性。

作为一部未完成的作品,《路边的藤井》已经以其粗糙,朴实,但确实娓娓道来的细腻打动了笔者。纯粹从漫画技法和叙事角度出发,分镜水平只能说是略优于及格水准,很多情节安排乏善可陈,臃肿不堪,部分人物塑造间的有机联动也略显僵硬。然而,当读者们从一开始间接认识“主角”,再到对“主角”本真的阅读,乃至在这过程中可能触发的(与角色们一起)对于自身和作者性的反刍,正是笔者感受到的结构之美。“不过我更喜欢,他们走出会场后,渐渐分散到四面八方,最后融入街上的人群中”(第3话),正如作品中部分角色感受到的那样:我们改变了,并不是因为你来过,而是因为你最终离去。 言外之意,或许正是作者想告诉我们:人们往往在体验过某个“异质存在”后,才会猛然察觉自己平凡生活中的巨大缺口,以及从中折射出的希望或痛苦,但当他们最终缺席,才是自我二次蜕变的开始。日常,于此成为一种神圣与世俗交错的绝佳舞台;而作品,也因此在“稀松平常”与“异样凝视”之间,让我们不断回望自身:我是谁?我被什么所定义?我在日常之外,还能找到怎样的神圣时刻?
Tags:书籍
#1 - 2025-2-12 23:18
retrovertic
原创内容,严禁转载。

关联条目

© 2008-2024 Bangumi (a.k.a.Chobits), some rights reserved | r543
注册时我很沉默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