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鏈接-------------------------------------------------------------
作者提出了近10年來日本動畫電影的美學潮流是一種「真實幻象」,其作者認為的代表是年輕一代監督是新海誠(即使新海誠已經不年輕了)和山田尚子,其特性在第二章和第三章的前言可以如此總結:
2.1 敘事上,強調「青少年」的同一性,比如年輕一代和父輩的不同,卻同時去除個人的獨特性(也就是我和他者的不同),而使對應的年輕觀眾更為共情,這種共情延伸到一種「真實」,至少對於觀眾而言。
2.2, 2.3 數碼動畫技術的進步,特別是攝影技術,可以模仿現實的特效也可以增強,通過強調(或減弱)更多無機物和人物主體關係來增強主觀的表達。如文中提到的光影的處理。
2.4 進一步說明山田的「空氣感」實際上是高度主觀性而且「直白」的調度處理,從鏡頭,主體和周圍客體關係,乃至誇張的光影處理。其中提到促成這點其中也有觀眾的選擇的原因,這一個說法頗為有趣。
3前言 區分了山田和新海誠的風格,作者引用了東浩紀的數據庫理論嘗試解釋何為「半透明」,其本質為大量對角度生活日常細節的描寫而故意忽略對社會規則的描述,讓高度重合的生活感使觀眾去感受,而去掉對社會的思考。社會在這裡可以是非常抽象地,單一性質地運轉。
後面的內容則是將新海誠的風格與之前的一些日本動畫導演的對比,本人會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部分來說,有些也是些老話題,不會去討論。在討論之前,抓一個3前言中的一個問題。顯然,作者用數據庫理論描述新海誠風格是成立的,但是《伊裡野之空,UFO之夏》卻和新海誠作品系列有著天壤之別,即使他還是能被數據庫理論所解釋。新海誠是以大量的日常描寫來增加共情來表達出一種虛假地,片面的真實,即對我們當下生活的模仿和增強。但《伊裡野之空,UFO之夏》關注到了更深層次的真實,也就是少年被世界入侵前後的精神世界的區別,這裡關注的真實是絕對的,歷史的,帶有寓言性質的真實,因為少年必然成長為大人,在1000年前是,1000年後也是。數據庫提供更多是人物行為邏輯的合理化解釋,而且不是對當下生活的模仿。不會有觀眾在觀看時一直有深深的共情感,反而是在看完以後,越想越引人深思。具體可以看本人的動畫日誌裡面對該作品的詳細分析。
3.2 新海誠在《天氣之子》留下的開放性結局,也許是觀眾希望留下的結局,希望這個世界能某種程度上原諒「我們」,可以說完全切合到了幻象,拋棄前面的真實。
3.3 本人認為這一節間接上指出新海誠的「真實幻象」比較嚴重的問題,輕視了對文本的厚度,缺乏洞察力。「真實幻象」(比如《天氣之子》)不是真實和幻象的對立和辯證,而是糅合然後扁平化,是美好想象的結果。
4 開始討論其他的近10年動畫是如何構建動畫中「現實」。但是這些涉及的監督,本身已經是活躍了很多年,但是其特性和山田,新海誠這些較為年輕的監督有著本質的區別。雖然作者沒有明說,但事實上他們並不能代表近10年的動畫美學風向,出現在文中也是因為他們在近10年有出過作品。其實本人認為動畫本身就是真實的幻象,但是在這裡摳字眼就沒意思了。
4.1 與其說是「真實幻象」世界的裂縫,不如說是一種「重組」。其中重點提到新房的美學,將日常中的相似性提煉,和與主觀意識在無機物中具現化(比如文中提到的大塊色塊的應用),這個「相似性」即是不斷重複相似的情節和人物意識,那麼這裡時間就不重要了,可以通過重組再現這種「現實」。因為是和意識高度一致,他就不是客觀的,而是主觀的,但是同時他也不是新海誠或者山田那種單純模仿和增強,而是某種維度上的重複或者循環。
4.2.1 高畑勛能說的東西太多,但是說不出來又很多,鑒於本人藝術修為是零,讓本人很難準確地描述他。但是,還是可以說說本人的鄙見。高賦予了整個畫面以繪畫的生命力,那麼客觀的無機物刻畫,人物的刻畫會進入一個新的領域,脫離了電影的範疇達到單純動畫的原生性。
4.2.2 非常同意作者的觀點。北條玲的畫和身體,現實和自我是一種互文,因為失去外化的可能性,不得不尋回自我,和現實談判,自我反思。動畫不是依附於現實,而是真正從內到外重構了現實。
5 第五章是個比較偏向文化研究的分析,講的內容也有點多,本人興趣不大就不多評價。但是有一點必須要說,年輕的監督雖然沒有否定災難帶來傷害和悲痛,卻選擇逃避或者忘記他,是可恥的!他應該帶來反思,特別是對於文藝工作者來說。
至此,關於論文的review基本結束。首先感謝論文作者塔塔君,他寫出了近年來我看過關於動畫分析最優秀的文章,內容之豐富與洞察力都令我讚歎不已。正如論文最後所說,接下來10年是否會有新的創作潮流,還得繼續看。假如我們繼續延伸新海誠和山田尚子的路線,本人相對來說有點悲觀。近年來,有「演出過度」這一說法,當然,很多觀眾如此評價一部作品時,大多是一種跟風的態度。但是,亦有部分動畫愛好者指出,山田和新海誠的作品缺乏足夠的「深度」,正是從側面展現出3.3和5對應的問題。而一昧強調對現實模仿或者增強,只能使文本和美學繼續走向單薄,這是毋庸置疑的。問題在於一般觀眾是看似更喜歡此類作品,《你的名字》的大熱已經證明了,但同時也被一部分的動畫愛好者所詬病。如何平衡兩者,是接下來動畫會面臨一個很重要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