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28
宗祠作为家族悠久历史的象征与标志放眼中国每一个角落都有它的身影01常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晋陵白氏宗祠-简介-白氏宗祠是一处始建于明代中期的家族祠堂建筑,属于白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原为明朝刑部尚书白昂专祠,由其子白埈(镇国将军)于明弘治三年(1490)主持建成。现白氏宗祠坐西朝东,共2进,系硬山式砖木结构平屋。第一进门厅,正屋6楹3间,南北两侧有辅助房。记录着家族的辉煌与传统,是家族的圣殿。晋陵白氏宗祠遗址位于常州市天宁区红梅街道采菱村东北角京杭大运河与采菱港(河)交汇处。02宗祠历史白昂当年为朝廷剿匪平寇功绩显赫,治水筑堤成绩突出,赈灾济众广得民心,为官忠贞清廉公正。弘治皇帝曾赞其有“宏裕之量,明达之才”。在他逝世后,为表彰其功绩,敕命建专祠,并敕授太子太傅衔,亲笔御书“宏裕明达”匾额高悬于祠堂。并命常州地方官员每年春秋祭祀之。数百年中,白氏族人曾先后8次编修宗谱时也曾多次修缮过祠堂......
在绥德,有两位名闻陕西和北京的绥德汉,那就是曾任陕西省委书记的白纪年和曾任北京市副市长、市政协主席的白介夫(筮鼎),此二位是绥德白氏旺族的重要成员。白家沟白氏人丁兴旺白氏家族世居绥德县南关白家沟,这个带“白”字的地名,也是由此沟居住白氏家族而得名的。人们一提起白家沟,就会想到此沟有很多白氏人居住。白氏家族人多势大,又有当大官的,但他们没有傲气、霸气,处世平和、邻里和睦。修建于清朝宣统年间的白家大院,窑洞坐东向西,正面石窑五孔,南北厢窑各三孔。院呈长方形,面积约360平方米。近年,白氏家人对窑面和门窗进行了翻新。白氏家族从“圣”字辈开始,人口兴旺、子孙满堂,后继有人、昆嗣众多。“圣”字辈以下是“承”、“筮”、“年”和“阳”字辈。“圣”字辈有男8人。“承”字辈有男17人,女15人。“筮”字辈有男29人,女22人。“年”字辈有男约49人,女约42人。“阳”字辈有男近60人,女约50人。再加上白氏......
11月9日,泸州茜草白氏“白氏宗祠”挂版仪式在青边山白锦华家白氏宗祠举行。同时陕西老家族人赠的两幅字重新装裱,白康林宗亲向祠堂捐一幅“诗书继世,忠厚传家”书法作品,同时进行。参加挂版仪式的有:族长白佑堂,族中白锦荣、白锦华、白锦元、白锦伦、白联华、白康林。(白联松宗亲有事,先行告退)挂版仪式在欢乐祥和的气氛中顺利完成。...
白乙丙,春秋时秦国著名将领。有说姓白乙、有说姓蹇、有说姓姬、有说姓虞、有说姓百里……因“崤山一战”而写入史册,广为流传。欧阳修撰《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周太王五世孙虞仲封于虞,为晋所灭。虞之公族井伯奚媵伯姬于秦,受邑于百里,因号百里奚。奚生视,字孟明,古人皆先字后名,故称孟明视。孟明视二子,一曰西乞术,二曰白乙丙,其后以为氏。由于《新唐书》存在不少问题,在颁行不久,吴缜写了《新唐书纠谬》,共举出该书四百六十条错误。王观国《学林》卷五“霓裳羽衣曲”亦云:“盖《国史补》虽唐人小说,然其记事多不实,修唐史者一概取而分缀入诸列传,曾不核其是否,故舛误类如此也。”看来,新唐书所及“孟明视二子,一曰西乞术,二曰白乙丙”也未必真实。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史记》并不完全是司马迁原本,很多篇章已经缺失,从《史记》横空出世到东汉灭亡,不断有人对其进行增补。贵州民族大学白云洪飞先生也曾说:“较之《吕氏春秋》,《史记......
临邓石如《白氏草堂记》,即刻扫码,参与白氏家族话题讨论!...
白居易故居出土的唐三彩,白居易(72-846年)字乐天,晚居香山,与僧如满甚善,自号香山居士。唐代宗大历...
临摹白氏草堂记,第一遍白氏草堂记,粗临。就是想看看从绎山刻石里积累的手上的功夫写新帖会是什么样的...
己亥年白氏寻根拜祖大典暨白氏文化恳谈会在息县举行,10月17日,己亥年白氏寻根拜祖大典暨白氏文化恳谈会在河南息县举行,来自河南、陕...
...
...
...
...
宗祠1.同安窑头白氏祖祠位于同安县西柯乡瑶江村,乙辛坐向。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祖伯尚德因事遭害,伯仲三人散居各地避难,祖祠因而荒置,嗣后倒塌为墟,被当地豪强所占。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入安众裔念木本水源,据证力争,终获胜诉,在原址始建祠堂,供奉祖先。乾隆、道光、光绪年间先后三次修建。1964年,祠堂被当地改建为瑶江小学。1978年,新加坡白氏公会应海内外族亲要求,捐资2.2万元帮助瑶江小学拆迁另建,并授权白凤毛、白坤田、白义路、白河沟等组成宗祠建委会,1988年兴工重建,填高1.2米,次年10月竣工,1992年3月举行落成庆典。2.安溪榜头白氏大祖祠称“华汤祖祠”,位于榜头华汤,因而得名。二世白温泉因福海后林僻居而徙于此。后裔建为祠堂。明天启二年(1622年),七世白敦鲁宦成而归,为避水患,集族众,筑堤岸,抽后10武(5步),始建祖祠。清顺治、乾隆年间两次修建......
溯源白姓起源,史载有五:一是白阜之裔。白阜,号应龙,雍州南塬(今陕西省凤翔县尹家乡槐原村白家台)人,被尊为白氏始祖。据《姓考》、《姓氏寻源》、《中国姓氏大全》等书籍记载:“炎帝有臣白阜,为黄帝通水脉,当为白氏之始。”白真在《姜炎文化与中华白氏》一文中道:“白阜时为部落首领,白阜狩猎之平原叫白阜塬,窑洞处叫白家台,地名延用至今,尚留有白阜祖爷遗址。”据称,白阜于公元前2697年在世,他辅佐炎黄联盟,涿鹿之战擒蚩尤,随“二帝”南下繁衍生息,已成为炎黄子孙世代相传的美谈。然有关白阜的后裔世系及其名讳至今仍传说模糊,尚无据可稽。二是姜太公之后。白永铭在《富阳新登东安蒲川白氏谱·白氏源流节要序》记载:“白氏乃姜太公之后,太公佐武王伐纣,观兵孟津,渡河中流,白鱼跃入王舟,太公详纤,以为天命归周之瑞。时诸侯不期会者八百,遂伐纣。天下宗周,乃封太公于齐,赐其次子份为白姓。及永清大定,列土分茅而封于鄣(今山......
当代白姓人口已达370多万,位居全国姓氏第75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28%。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河北、河南、陕西、山西、内蒙古,大约占白姓总人口的47.6%。其次分布在四川、黑龙江、甘肃、云南、辽宁和山东,集中了28.8%的白姓人口。河北为白姓第一大省,占白姓总人口的10.8%;河南为白姓第二大省,占了10.3%。追寻白姓的迁徙分布情况,我们可以根据时代的发展,触摸到白姓在四川的打拼和奋斗历程。先秦时白姓主要在陕西发展白姓最早发源于陕西、河南一带。战国时期,河南白姓(白公胜一支)迁入陕西等地。据史料记载,白公胜的儿子首先迁徙到秦国发展繁衍。秦始皇一统天下,封白起之子白仲于山西太原,其子孙由此世居太原。两汉到唐朝白姓进入川西北到两汉至唐朝时期,活动在甘肃、青海东部的黄河以西的白姓,开始进入陕甘宁和川西北,并由此东迁南下进入中原。魏晋南北朝之际,白仲后裔形成太原郡望,有的支系迁往陕西韩城、......
...
...
...
白公墓前有一牡丹池,种植着清一色的白牡丹,盛开时节,如玉似云,十分耀眼。据说,这是白公生前的蓄意安排。相传,唐元和年间,不知从何处吹来一阵风:“红牡丹为富贵,白牡丹不吉祥。”片刻,白牡丹被一一掐掉,有些种花者干脆将白牡丹连根拔掉,任意糟蹋。此时,白公因母病逝,辞官丁忧三年,初回朝中,任太子左赞善大夫,公“兼济天下”之志不能实现,十分苦恼。见白牡丹被如此冷落,联想自己的处景,遂吟诗道:“白花冷澹无人爱,亦占芳名道牡丹。应似东宫白赞善,被人还唤作朝官。”白公怜悯白牡丹,他将被抛弃的白牡丹收集起来,“众嫌我独赏,移植在中庭。”从此,白府只植白牡丹,至晚年居洛阳履道里,所养植的白牡丹已是琼玉满园。这年冬季,白府院内的白牡丹忽然开放,与白雪竞美,而且花大出奇。白公请来亲朋友好友以及“九老会”的成员前来赏花,轰动洛阳。赏花毕,公设酒宴招待众人,送别客人回府,忽见一群美貌少女着白衣,戴玉花,从牡丹丛中走......
民国年间,大军阀吴佩孚驻兵洛阳,欺上压下,独霸一方。冯玉祥大将军奉命讨伐,围城三天,仍攻不下,且士卒伤亡惨重,军心混乱。冯大将军心如火焚,当晚,视察军情,月光下,发现白公之墓,令随从退下,亲拜白公墓。叩毕,仰头道:“诗神在天之灵,倘若保佑吾顺利攻克洛阳,定为汝修墓。”冯将军拜墓后,次日,再次组织攻城,果然,一举攻克洛阳。吴军节节败退,吴佩孚也被赶出洛阳。庆功宴后,冯将军继续西征,因军务繁忙,竟忘记了修墓之事。行至陕西潼关,忽有一白发老翁从天而降,拦住大将军的高头大马,大将军问道:“哪道神仙,因何挡道?”老翁反问:“将军可记得洛阳之战,琵琶峰前许诺老翁之事?”冯将军如梦初醒,立即下马道:“诗神请回,三日之后,定返洛修墓。”待冯大将军话音刚落,老翁已悄然消失。冯玉祥将军迅速回马,重返洛阳,专程修复了白公之墓。修墓时,他惊奇地发现,琵琶峰乃是一座石山,唯有一天然洞穴安葬白公,惊叹:“真乃绝地也!......
容县覃氏文化(一)容县覃氏各支系字辈派别诗联1、逊世,思孔、愈孔分支大壮支系:积善之家、必有馀庆;忠良卫国,大展鸿猷。2、上柳宪孔支系:武科铭永远;文甲第高登。3、流冲覃瑚支系:恩宏怡世泽;德茂绍芳宁。4、社化登世支系:芳绪鸿猷,卓立清高承祖烈;英贤伟哲,慎图致远继宗风。5、思传万世支系:永锡贤才光祖国;绍生英俊耀华宗。6、七里荣世支系:绍宗祖嘉猷,丕基克振;立国家大业,奕世其昌。7、罗权一胜支系:满贤裕国用良模,丕传骏业;大德绍祖宗远泽,克启鸿图。8、石城德琦支系:忠厚荫贻谋,元超伟武;德珍隆世业,克肇方猷。9、勤竹围柳世支系:卫祖守才传后世,肇宗创业继先贤。10、浪水正昌支系:晴观文武世家远,喜德英贤及第光。11、杨村高洞思聪支系:佐应家光耀,荣华国显扬。12,高洞惠鸿支系:道德文章,炳伟英华辉宇宙;纲常统绪,昭明卓著振家邦。13,信宜覃波(公奇)支系:公本朝惠显,仕能德云志,仁大义隆......
一、原序天地之大德曰生。父母一家之天地,子孙所由生也。世世相承,则生生不息。日生日远,日远日疏,无谱以联之,同根何殊陌路乎?稽我白氏,原籍江南徐州,明永乐初以功勋从龙北京,世袭金带指挥,驻扎青县南沧河西岸之白官屯,食本县钱粮。历来家谱一轴持往而珍藏焉。后被水灾淹没,祖宗讳字皆不能记忆,垂数十年谱未重修,职是之故。目今生齿日繁,伯父秉衡公命余修谱。几费踌躇,秉笔而叹曰:十一世以上始祖外,遂皆不得入谱哉!已往者常恨缺略,现存者务期周全。然犹不可不慎重。每见修谱之家,襁褓即行开载,果然成立,何妨稍迟?设或不然将焉用此。窃念,国家编审十六及岁始入版图,我白姓子孙登谱亦照此例为宜耳。至一切幼小,某之子注于某之下,浑书其数,无庸显列其名,倘有不幸而夭者,年及十六,无论婚娶与否,修谱时须当收入。未及十六惟登科入庠者,非捐纳可比,准破例收入,余俱删除,斯不遗不滥矣。或问于余曰:既娶而夭,未及十六奈之何?余......
...
...
...
...
关于燕坝白氏族谱中“二世祖白允中亲书遗言”的探讨--白斗先祖白允中在世时曾留下遗言,该遗言已被宗亲上传至族谱网,后人立谱多根据这段遗言寻找燕坝白氏家族入川根源。但因白允中遗言被各代后人多次标注,有些标注不实,或者时间翻译错误,通过查找史料,并根据年份对各事件进行重新编排,大致得出以下结论供大家探讨,望抛砖引玉,共寻根源。一、我们第一代入川始祖是不是白正奇(白如玉)?不是,始祖是在元末明初时进入四川今立石镇(即明太祖朱元璋时期1368年),白正奇去世时间为清康熙三年1664年(白允中自述12岁时去世),相差将近200余年,与史料不符合。根据白正国还俗归祖时,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第二次见到侄子白允中所述,“尔始祖万姓,元末明初之时,由京城入川,遍寻地方,后至泸州立石栈三溪口落业。”再看始祖亲笔题词“元纪干戈乱如麻,岂之流落在天涯。庭前暂长春前草,丹桂还开秋后花。”都显示始祖为元末明初时进......
先祖白允中在世时曾留下遗言,该遗言已被宗亲上传至族谱网,后人立谱多根据这段遗言寻找燕坝白氏家族入川根源。但因白允中遗言被各代后人多次标注,有些标注不实,或者时间翻译错误,通过查找史料,并根据年份对各事件进行重新编排,大致得出以下结论供大家探讨,望抛砖引玉,共寻根源。一、我们第一代入川始祖是不是白正奇(白如玉)?不是,始祖是在元末明初时进入四川今立石镇(即明太祖朱元璋时期1368年),白正奇去世时间为清康熙三年1664年(白允中自述12岁时去世),相差将近200余年,与史料不符合。根据白正国还俗归祖时,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第二次见到侄子白允中所述,“尔始祖万姓,元末明初之时,由京城入川,遍寻地方,后至泸州立石栈三溪口落业。”再看始祖亲笔题词“元纪干戈乱如麻,岂之流落在天涯。庭前暂长春前草,丹桂还开秋后花。”都显示始祖为元末明初时进入四川(即明太祖朱元璋时期1368年)白正奇妻为何氏,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