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七雄是秦国、赵国、燕国、楚国、齐国、韩国、魏国当时七个最强大诸侯国的统称,在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后,战国七雄的格局开始形成。在战国时期还有越国、宋国、中山国、郑国、卫国、邹国、费国、巴国、蜀国、鲁国、滕国等大大小小的国家,但影响力远没有战国七雄来的高,最后都被战国中最强大的七国秦、赵、燕、楚、齐、韩、魏所灭,在后期则以秦国实力最强。
从历史上来看,在战国早期比较强大的是楚、越、晋、齐四个国家,而战国时期七雄的格局大约是在战国中期逐渐形成的,在整个战国中经历了魏国独霸、齐秦争强、楚悼王变法、秦赵之战、秦并六国等各个阶段。在这个七雄时期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得到了发展,冶铁业上发展也较大,期间还出现了诸子百家“百家争鸣”的中国思想与学术发展的黄金时期,还出现了墨子、孟子、庄子、邹衍、韩非子、吴起、商鞅等对后世影响较大的历史人物,而因为战国时期的连年战乱使得古代军事理论和技术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孙膑兵法》、《鬼谷子》、《吴子兵法》就处于这一个历史时期。
战国七雄(国)都城: 咸阳、郢都、临淄、新郑、大梁、邯郸、蓟
战国七雄的七个国家:
秦国:秦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07年),是周朝时在中国西北地区建立的诸侯国。始祖秦非子是商名将飞廉之子恶来之后。
楚国: 楚国又称荆、荆楚是先秦时期位于长江流域的诸侯国,国君为芈姓、熊氏,周成王时期(一说即前1042年~1021年 [5] ),封楚人首领熊绎为子爵,建立楚国。
齐国: 齐国(前1046年—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被周天子封为侯爵,始封君为太公望,分为姜齐和田齐两个时代,疆域位于现今山东省大部,河北省南部。
燕国: 燕国(公元前1044年-公元前222年),周朝的周王族诸侯国之一,始祖是周文王庶长子召公, 战国七雄之一,存在时间在公元前1044年-公元前222年。
赵国: 赵国国君,嬴姓、赵氏。赵国始祖造父,为商朝名臣飞廉(蜚廉)次子季胜之后,因征伐徐国有功,受封于赵城,由此为赵氏。在历史上的主要都城有晋阳、中牟、邯郸、信都、代。
魏国: 魏国(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5年), 姬姓,魏氏,始祖为毕万,周朝诸侯国之一,也是战国七雄之一,存在时间大约在公元前403-公元前225年,魏氏的先祖是毕公高的后代毕万。
韩国: 韩国(公元前403-公元前230),先秦诸侯国,是战国七雄之一,与魏国、赵国合称三晋,国君为姬姓韩氏,是晋国大夫韩武子(晋武公叔父)的后代,韩国主要人物有暴鸢、靳黈、公仲朋、尚靳、冯亭、田苓、韩阳、张翠等。
国君世系:
齐国:威王、宣王、湣王、襄王、齐王建
楚国:简王、声王、悼王、肃王、宣王、威王、怀王、顷襄王、考烈王、幽王、哀王、负刍
秦国: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王、庄襄王、嬴政
燕国:易王、哙、昭王、惠王、武成王、孝王、燕王喜
韩国:威王、襄王、僖王、桓惠王、安
赵国:武灵王、惠文王、孝成王、悼襄王、迁
魏国:惠王、襄王、昭王、安僖王、景湣王、假
战国七雄记忆口诀:
1、方位记忆:根据东方六国的地理位置进行记忆,先灭中间的三国韩赵魏(顺序是南北中间),在灭剩余三国楚燕齐(顺序仍然是南北中间)。
2、谐音记忆:韩赵魏,楚咽(燕)气(齐)。